从《神农本草经》到“三药三方”,在中华民族滔滔历史长河中,岐黄之术明灯盏盏,百世医家薪火相传。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时,中医药成为与病魔斗争的重要武器,古老的中医药智慧也因在抗“疫”中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近期举行的第三届京津冀台大健康创新科技研讨会暨京津冀台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两岸中医药专家总结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治疗经验,还介绍了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如何守正创新,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病毒肆虐武汉的严峻时刻,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如何治疗?中医药的介入,为有效控制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多位专家分析确定,本次疫情临床特征从中医角度看是“湿毒疫”。
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疫情前线的中医药专家作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
“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曾在采访中举例说明,比如有的患者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膈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宣肺通腑泄热的宣白承气汤类药方,一两剂药便使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
“中医重视个体,讲究一人一策、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施治。”驰援江夏方舱医院月余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症科副主任医师赵寻在接受采访时说。
63岁的李大爷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病史8年,他2月19日入仓之后接受治疗,但核酸检测结果一直不转阴。经过反复诊脉,查舌苔后,赵寻针对性地对李大爷开了3副中药,他核酸检测结果才终于转阴,顺利出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年6月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提到,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陈志强在会上表示,抗“疫”所用的“三药三方”皆源于中医的经典名方,正谓“传承精华”,所治的新冠肺炎以前从未见过,正谓“守正创新”。
中医药的守正创新还体现与中西医的完美配合上。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副院长兼中医部主任何宗融在会上举了一个例子,吴女士来院治疗糖尿病足,其小腿大面积筋膜坏死,已需截肢,后来医生建议她接受中西医合疗。“中医有‘去腐生肌’的治疗效果,配合使用金疮膏、针灸、内服药等,结合西医的整形外科技术,在半年左右的治疗中,吴女士的糖尿病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何宗融说。
台北马偕医院中医部针灸科主治医师周彦瑢在会上表示,对于癌症末期患者出现的身体疼痛、口腔干燥、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针灸都可介入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对于与化疗或手术麻醉相关的恶心呕吐、控制不佳或其它副作用,如头颈部手术后的肌肉痉挛或功能障碍,临床上推荐针灸作为辅助治疗。”周彦瑢说。
长期以来,中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极大影响其国际化推广,近年来,在业内人士的推动下,中医药各方面标准规范不断推进。张伯礼也表示,中医要走出去主要靠标准引领,“标准要先行,科技是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在会上表示,痰瘀互结成为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关注的重点与热点。近几年,痰瘀互结临床诊治逐渐规范化,痰瘀互结基础研究也逐渐向多组学方向发展,冠心病痰湿证、痰瘀互结证、热结血脉证团体标准也在近几年先后制订完成。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落后在技术,将中医药的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创造出原创性成果。”张伯礼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会上,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所主任罗纶谦教授介绍他们在中医药结合现代科技的新尝试,包括自动舌诊仪等各项中医诊疗辅助设备,“该设备先对患者舌部取像,再用电脑对舌苔等特征进行判断作出客观分析。”
截至9月20日,新冠肺炎波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3094万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深度介入,中医药的抗“疫”经验也给世界疫情防控以重要参考。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