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在国新办12月1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行动计划》是我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的第三个“大气十条”,明确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总体思路、改善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重点工作任务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切实降低排放强度等。
《行动计划》传承延续了此前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继续推进“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五大路径,其中,“汰后”即为淘汰落后。一是突出工作重点,坚持PM2.5改善为主线,明确PM2.5的下降目标。二是坚持系统治污,大力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调整。三是强化联防联控。
根据《行动计划》,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原来“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刘炳江介绍,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交界的地方,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地区城市PM2.5浓度和原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PM2.5浓度接近,都是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为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
“每次污染过程发生的时候,这个地方是起点,污染一发生,北上京唐、南下苏杭。根据这个特点以及多年监测观测、气象参数和科学研究成果,把这个地区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城市,国家支持的力度要大一些,任务压得也要重一些。”刘炳江说,这样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连为一体,能够系统、整体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行动计划》对优化调整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分别提出了改善目标。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_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PM2.5浓度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
“交通领域的低碳绿色转型量化指标最多,是一大亮点,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刘炳江强调,《行动计划》中货运结构调整更加聚焦关键领域。一是煤炭领域,强化了煤炭主产区煤炭和焦炭中长距离运输要求,铁路运输比例要力争达到90%。同时探索将清洁运输作为煤炭等行业项目审核和监管重点,实现煤炭清洁运输“上游监管”。二是重点行业领域,扩展铁路专用线建设范围,明确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储煤基地以及煤矿、钢铁、火电、有色、焦化、煤化工等行业建设要求。三是港口领域,在重点区域港口基础上,增加粤港澳大湾区沿海主要港口铁矿石、焦炭清洁运输比例要求,力争达到80%。
刘炳江说,经过10年努力,“同呼吸、共奋斗”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在《行动计划》中,利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等手段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组合拳”将继续加强。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价格政策、税收调节作用,将继续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加快把VOCs纳入征收范围,发挥税收激励约束作用,多排多缴,少排少缴,调动企业治理积极性。(记者 曹红艳)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