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与腾讯仍在默默较劲中。
6月12日,抖音高调宣布,抖音国内DAU(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5亿,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3亿,这可以说是一个很明显的“嘚瑟”信号了。
字节跳动(也即今日头条)高级公关总监杨继斌也坦言,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在今年春节期间,抖音日活由不到4000万上升到了接近7000万,再到如今的1.5亿。
除了强调暴涨的这个时间点外,另外,《证券日报》记者发现,抖音似乎格外强调自己的用户画像,已经从早期的18岁到24岁,上升到了24岁到30岁用户。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此前有关抖音对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消息,种种迹象显示,抖音想呈现的台词是:虽然用户很年轻,但都是成年人了,会对自身行为负责。
而强调春节暴涨这个时间点,是想向公众宣布:抖音用户数自身的增长能力也是很强的,并不需要腾讯社交平台,且公开称“腾讯的拦截伤害了抖音的用户。”
用户增长不靠腾讯
相信大家还记得,今日头条与腾讯之所以正面冲突,甚至诉诸法院,皆因腾讯微信方面拦截屏蔽抖音小视频。
在二者还在闹着别扭的时候,抖音方面开始变得高调起来。
似乎为了证明抖音在用户增长方面并不依赖微信,6月12日,抖音方面首次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用户数据:截至目前,抖音国内的日活用户突破1.5亿,月活用户超过3亿。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经历了一轮“暴涨”,由不到4000万上升到了接近7000万。
抖音同时表示,一年来,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已经从最初的运镜、舞蹈为主进化到了政务、美食、人文、亲子、旅行等更多元的内容,这也吸引了更多的用户来参与、使用。目前,抖音主力用户群体,已经从早期的18岁到24岁,上升到了24岁到30岁用户,该年龄段用户占比目前已经超过40%。
抖音从2016年正式上线,到如今两年的时间,日活跃用户突破1.5亿,这个数据显然已经超过了母公司今日头条,在今日头条一系列孵化产品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今日头条老大张一鸣为何不惜为了抖音公开“撕”腾讯。
抖音之于今日头条的重要性,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更是直言,“抖音目前的确是今日头条最核心的产品。”
事实上,此次抖音对外释放消息的重点,强调用户增长爆发的时间点、强调用户的年龄层提升以及超过500家政府机构、媒体入驻。这些都与抖音目前的争论话题不无关系。
抖音高级总监支颖表示,春节期间,用户大范围流动,此前抖音的主要用户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春节期间随着用户的流动和自发推广,让更多用户知道了抖音。据支颖介绍,目前抖音用户数据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和喜爱,“根据事后的市场调查,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是通过亲朋好友了解到抖音的,亲友之间的社交传播是用户了解抖音最主要的来源。”
这个意思表达得很明显了:抖音自身增长能力强着呢。杨继斌说得更直接:抖音用户数增长并不依靠腾讯的微信。
而在强调用户年龄层以及政府机构平台入驻方面,抖音似乎也在回应引导青少年价值观的问题,除此之外,抖音方面还表示,已经着手拟定《社区公约》以及上线了防沉迷系统和时间锁。
“商业化收益感觉不错”
有了这么高的用户活跃度,如何赚钱以及变现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此前就有消息称,抖音现在每日营收3200万元,占今日头条收入的比例非常大。
不过,抖音方面却似乎刻意在商业化方面保持着一定的低调,“抖音去年9月份尝试商业化,目前比较多的还是品牌类广告,其它还在尝试和摸索当中。”字节跳动副总裁李亮在回应有关商业化问题时表示,“收益方面,我们感觉不错,但具体数据不方便透露。”
在广告投放方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此前,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则微博,批评抖音广告现对英烈邱少云不敬内容,现已被查处。
对此,李亮解释称,最早今日头条对此事发布的道歉声明中提到的第三方公司,实际上是搜狗公司,搜狗公司提供了涉及英烈的搜索关键词词包,今日头条负责市场投放部的同事未经审核,直接把搜狗提供的词包文件转发给了广告公司进行投放(通过搜狗广告平台投放到搜狗搜索)。公司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未对合作公司的数据和流程尽审核责任,这是流程漏洞导致的,我们向英烈致歉也愿意接受相应的处罚。但网络上出现大量不顾事实,造势称是与“暴走漫画”主动创作的性质一样,并上升到价值观和讲政治,这是没有根据和别有用心的。
除了品牌方的青睐,《证券日报》记者发现,抖音似乎也在拓展其它的渠道,例如上线了购物车的项目。对此,抖音高级总监支颖回应称,“目前购物车项目在测试阶段,仅开放给了一小部分用户,抖音也在用户体验以及商业之间寻找一个好的平衡点。”
变现除了上述途径,培育自己的“网红”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杨继斌对此直接辟谣称,抖音产品不会控制流量,没有主动培养网红,“更没有大规模签约红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略规划重点上,字节跳动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将2018年定为抖音国际化的关键一年,“1.5亿的数据只是国内的DAU,不包括国外数据。”李亮表示,三年之内,抖音国外的用户数将超过国内用户数,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公司。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