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产电视动画备案作品共14万分钟,完成发行244部、8.36万分钟,在总产量稳中有降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提质增效。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如电视动画创作急功近利,责任心耐心不足等。
近年来,质量成为动画界一个热门话题,在关注数量的前提下,关键要看出了多少好作品,在热切的期望和后继乏力的困境之间,国产动画如何走出瓶颈期?
这里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我国动画年产量由2011年的26万多分钟,下降至2016年的13万多分钟。动画产量下降了几近一半,转型升级已经收到了阶段性成果,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动漫产业发展机制已初步形成,积极效应开始不断释放。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变为质量效益提高为主,体现了动画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动画“去产能”背后有政府调控的因素。近年来,各地不断优化文创产业的投融资结构,政府一改直接投资的传统,重在为市场化投融资搭建平台,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同时,着重培育城市的动漫游戏氛围,培育文化消费的新热点。
曾几何时,“做大”一直是一些企业的意愿。自从国家大力推动动漫产业以来,各地为争取动漫企业落户本地或在本地缴纳税费,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房租、代企业承担部分经营成本、给予水电优惠等。其中以按生产分钟数补贴最为流行,这导致一些动漫企业为获取补贴,不惜抄袭,甚至贴钱给电视台。只要片子能够播出,就可以以播出分钟数去拿政府补贴。甚至有些动画企业同时穿几套马甲在多地组建“研发团队”,动漫创作成了幌子,攫取更多的财政补贴才是目的。
或许正是看到了粗放型补贴的弊端,近年来各地的扶持政策开始从原先的减免房租、播映奖励等为主,向综合考核、以奖代补、产业引导和平台服务转变。如江苏常州近年改变传统较为单一的政府扶持模式,联合专业基金团队探索构建了首期规模1.2亿元的创意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发挥了其扶持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地方收紧了“钱袋子”,一些原创动画公司因生存压力,暂缓新的原创业务上马,少数制作机构撤消了动画业务部门,也让一批候鸟式、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的动漫企业主动离开,扶持政策的转变,逼走了不诚心做动漫的企业,也倒逼动漫企业拿出创意走向市场。从长远来看是好事,有利于优胜劣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让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留下来,优化动漫发展环境。
做长产业链、实现品牌化,打通动漫产业链上各环节是关键所在。动漫产业“去产能”的功效,使众多动漫企业真正回归市场,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繁荣。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集聚了4600多家创意企业、近22万从业人员,2014年产值就已达1000亿元。当然,从国内动漫内容消费市场构成看,我国原生动漫产品占比仍然较低,“国漫崛起”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吴学安)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