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冰箱牵头三大机构发布《中国家庭肉类海鲜类保鲜标准白皮书》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8





  9月23日,由中国农业农村部权威机构领衔,美的冰箱联合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新希望六和、科大讯飞三大机构,共同发布了行业首部专注于肉类海鲜类保鲜的《中国家庭肉类海鲜类保鲜标准白皮书》(以下简称为“白皮书”),旨在引导广大中国家庭消费者进行肉类海鲜类食材的健康存储,以微晶系列产品为驱动,为行业带来全新的保鲜技术衡量标准,推动行业技术不断变革升级,实现整个冰箱行业的增长赋能。

  中国农业农村部领衔,三大机构共同撰写“鲜”标准

  冰箱,作为与日常生活和饮食健康息息相关的必备家电,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家庭对冰箱的超长保鲜、健康除菌等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苏宁和京东等销售平台大数据显示,2月以来,超过70.3%的消费者在购买冰箱时将“大容量”和“持久保鲜”作为选择的两大重要指标,在“618”活动期间,除菌冰箱成交额同比增长500%。另一方面,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也造就了“囤货型”消费,消费者在“囤货”的同时,对“鲜”的追求更高,特别富含营养蛋白的肉类海鲜类、增强免疫力的食材。肉类海鲜类食材的保鲜难题也困扰着不少消费者。通过对消费者储鲜现状的调查,白皮书发现当前消费者在储鲜肉类海鲜类食材时,仍存在着“四大痛点”,因“超龄冻肉”带来的健康影响和食材浪费问题也屡见不鲜。

  针对这些问题,美的微晶冰箱在持续进行了三年半的研究和沉淀后,由中国家电研究院、农业部权威机构等领衔,诞生了中国首份肉类海鲜类专属的保鲜白皮书——《中国家庭肉类海鲜类保鲜标准白皮书》。美的冰箱国内营销总经理毕玮称,此次结合美的对于冰箱保鲜和智能保鲜方面的研究,联合中国家电研究院,形成首次聚焦于肉类和海鲜类食材的行业标准研究;联合新希望六和,通过食物和储鲜的一手数据,形成更聚焦消费者的营养、健康肉类研究;联合科大讯飞,深入进行大数据和AI智能在食材的分析和研究……种种行动旨在让更多中国家庭拥有合理高效科学的肉类海鲜类食材储鲜解决方案,带领更多中国家庭加入“一周原鲜”的生活中来。

  专注肉类海鲜类保鲜,“微晶现象”2020年引领行业

  作为一家冰箱制造企业,美的冰箱从未停止过对智能保鲜技术的探索。三年时间,微晶冰箱在市场与行业内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微晶现象”。2018年品牌之夜,历经3年打磨的美的微晶技术惊艳亮相;到2019年品牌之夜,与全球探鲜官陈坤一起持续深化“探索新鲜度”;再到落地终端,以用户为核心开创的“冰水同框”等体验形式形成现象级效应,引爆了行业注重体验的终端消费热潮。

  微晶技术带来的肉类海鲜类专属保鲜科技,开创了行业的先河,同时也收获了世界纪录证书、人民之选匠心产品奖、智能保鲜技术引领产品奖等专属荣誉,备受行业认可。除了产品及技术上,“微晶现象”的成绩斐然更体现在销售上。后疫情时代,美的冰箱逆市上扬。1-8月期间美的冰箱结构产品——微晶冰箱和净味冰箱销售量同比增长117%,微晶系列冰箱更是走入二十万以上中国家庭。

  微晶冰箱的领“鲜”,来源于美的冰箱长期专注于肉类海鲜类保鲜技术创新的厚积薄发,从2018年的温度、湿度、光线、营养值、气味五维研究,到2019年的V-tech 智能保鲜芯科技,再到2020年,发布“中国家庭首部肉类海鲜类保鲜白皮书”,美的微晶冰箱成为多方权威机构共同推荐的健康肉类海鲜类食材保鲜解决方案。美的冰箱的每一步,都始终走在行业前沿,以保鲜技术的创新为行业的增长赋能。

  美的微晶冰箱发起全国“清空冷冻室”行动

  目前大部分中国家庭在肉类海鲜类食材的储鲜问题上,仍存在着对食材新鲜度、营养值、口感等方面的困扰,甚至大部分家庭在储鲜方面仍存在着储存过满、储存过久、不同肉类分区不明确、解冻不合理、包装不正确等等问题,导致“超龄冻肉”的出现。而“超龄冻肉”引发的饮食健康以及食物浪费问题不容小觑。受今年受疫情影响,不仅大家对健康、营养有了更多的关注,食物浪费现象的严重性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除了白皮书的发布,美的冰箱还发起了“反对食物浪费,周末清空冷冻室”行动:拒绝“超龄冻肉”,倡导微晶原鲜;杜绝变质浪费,倡导7天即食;拒绝一成不变,倡导一周鲜生活。美的冰箱国内营销总经理毕玮更表示,其后将在全国30个城市同步开启“反对食物浪费,周末清空冷冻室”的公益行动,只要用户加入了周末清空冰箱的行动,美的冰箱将提供鲜肉补贴,以此号召亿万家庭一同拒绝超龄冻肉、杜绝变质浪费、拒绝一成不变,倡导一周鲜生活,不断提升中国消费者的品质生活体验,以创新科技引领行业发展,带领用户迈进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