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洗衣机行业已经进入了发展成熟期,行业驱动力从传统的规模扩张逐渐过渡到以产品结构升级为主。”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在近日中国家电网主办的2018中国洗衣机·干衣机行业高峰论坛上指出,2018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稳中有变、新增消费需求不旺等因素影响,整个家电市场明显承压,洗衣机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不过依然保持着平稳发展势头。
整体市场稳定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1~8月国内洗衣机销售量为2455万台,同比增长2.7%,销售额为491亿元,同比增长8.05%。在洗衣机市场持续发展中,品质生活需求催生的消费升级大潮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信心支撑。在此背景下,企业紧抓健康洗护需求不断推动技术创新、营销和渠道变革,并持续对新兴细分品类和洗护生态进行探索,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徐东生表示,更新替换需求拉动、市场不断细分、高端机型比重不断增加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国家信息中心资深产业专家蔡莹表示,除了高端产品销售比例提升、市场均价保持增长以外,华中、西北、西南地区的上升势头和三四级及以下城市市场的明显增长也为整体市场规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渠道下沉和渠道管控能力成为考验生产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销量下降,其中华南市场降幅最大,华中、西北、西南地区则呈现上升态势。从分级市场来看,一二级城市销量小幅萎缩,三四级城市市场保持上升势头,四级以下市场增长较为明显。
行业技术标准持续完善
相关洗衣机企业一致认为,消费升级带动产品结构优化是行业现阶段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关注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提升,紧抓健康消费热潮进行洗护技术的创新升级,不断提供细分化的产品,是洗衣机行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
目前,洗衣机市场需求已经逐步从“洗得干净”向“洗得健康”“洗得舒适”等方向转变。面对不断释放的需求变量,企业的产品创新热情不断高涨。
事实上,除了企业层面的努力之外,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为健康洗护体验的提升提供了明确指引。10月1日,修订完成的洗衣机新国标GB/T4288-201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洗衣机》正式实施。
据悉,该标准修订的中心思想是以“洗衣机洗涤筒(桶)有效容积”作为试验基础,以此客观评价“洗净性能”“漂洗性能”及“磨损性能”三项核心指标,进一步提高对资源消耗(能耗、水耗)的限值要求,增加了关机/待机功率、年度耗电量这两项测量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洗衣机产品的耗电量。羊毛织物洗涤性能、振动性能以及主要性能的分等分级为高端洗衣机产品研发与评价指明方向。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试计量技术研究所所长鲁建国表示,无论是测试项目还是分等分级,新标准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新标准将引领洗衣机向健康洗涤、呵护衣物的方向迈进。同时,洗衣机新国标的施行将使行业进一步繁荣,推动厂家研发出更多针对细分市场、不同场景的产品。
细分增量市场活力焕发
在动能转换的产业形势下,家电企业在挖掘市场需求对常规品类进行差异化创新的同时也在纷纷大力布局新品类,通过“深挖存量布局增量”的方式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其中,干衣机、洗干一体机以及迷你洗衣机的增长势头尤为可观。
奥维云网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2018年1~8月干衣机销量达到21.0万台,销售额达到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6%和54.8%。洗干一体机线上销量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3.2%、70.9%,线下销量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2.9%、54.6%。
京东家电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京东平台迷你洗衣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10.4%,干衣机销售额同比增长166.2%,洗干一体机销售额同比增长50.1%。
相关洗衣机企业负责人认为,干衣机和洗干一体机的快速增长是品质生活需求不断释放的一个缩影,而迷你洗衣机的爆量则显示了母婴洗护等细分需求的不断壮大,使得家庭第二台洗衣机的推广成为可能。
随着洗护产业的融合发展,洗衣机企业掀起了一股跨界合作的风潮,在不断进行跨界合作打造综合洗护方案的同时,产品品类也在不断拓展,一个多方资源聚合的洗护产业生态逐渐成型。
专家表示,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洗衣机行业已逐步进入“下半场”,产销规模趋于平稳,更新换代和结构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对明年市场的基本判断,蔡莹表示,整体市场规模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增幅在3%~5%左右。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大容量、高端、健康产品比例进一步提升,一些细分市场的产品,如健康、迷你等仍有发展空间。随着整体产品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平均价格水平将会保持一定水平增长。在整体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下,品牌竞争将会进一步激烈,品牌淘汰的可能性将会有所提升,品牌集中度还会保持高位集中态势。四级、五级市场将会保持较高增长幅度,渠道下沉和渠道管控能力将成为品牌竞争的重要内容。(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