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研发人员让玉米“下脚料”变废为宝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06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围绕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黄粉的高值化利用和功能肽产业化的技术难题,历经多年攻关,形成6项关键技术——用这种玉米“下脚料”制作出可食用指甲油、可食用保鲜膜、醒酒肽等系列产品;解决了玉米粉加工性差、不易成型等难题,开发成功纯玉米粉主食、饮料、焙烤制品、玉米啤酒等全新营养食品。


  团队玉米项目首席、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王锋研究员表示,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谷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第一的粮食作物,2017年全国总产量达到2.16亿吨;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为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据他介绍,2017年,国内淀粉产量2720万吨,其中玉米淀粉产量为2595万吨;而玉米除了含70%淀粉,还有25%左右黄粉;后者作为淀粉加工副产物,此前主要用作饲料,产品附加值低。


  实现玉米黄粉高值化利用,涉及高通量梯度洗脱定向分离玉米黄素和玉米醇溶蛋白技术、蛋白质改性技术、超高压—酶解协同处理技术、自组装凝胶成膜技术、风味掩蔽技术、双级酶解调控技术等。王锋解释说,其核心就是从玉米黄粉中耦合分离到玉米黄素和蛋白质,再把获得的醇溶蛋白经过温度、压力和酶处理,改善其加工性能,制造出目标产品。制作出的可食用指甲油、可食用保鲜膜等,不溶于水和酒精,却能溶于含水酒精,其表面质地结实、有光泽、抗磨损、抗油脂等,也能高度抗微生物侵袭。按此技术路线,未来可望开发出可食用口红、可食用面膜等日化用品。


  转自:科技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发改委:继续深化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

    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2017年国家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同时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
    2017-03-24
  • 玉米收购:从一家独唱到多元主体大合唱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一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后第一个收储季的实践检验,玉米市场出现一些可喜的现象。市场价格机制开始恢复,玉米产业活力增强,多元市场主体成为玉米收购的主力军,保障了玉米收购进度。
    2017-03-28
  • 农业部上调2016、2017年度玉米和大豆进口预估量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4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上调2016 17年度玉米进口量预估至100万吨,较上月预测数调增20万吨,主要原因是东北部分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偏高,价格较低的乌克兰玉米进口增加
    2017-04-12
  • 玉米价格大涨 饲料企业急寻东北粮

    近日,国内多地出现玉米价格上涨行情。由于市场优质玉米供应偏紧,使得东北、华北及港口地区玉米价格上涨10-40元 吨;南方销区玉米到站价上涨幅度较大,为30-60元 吨。6月27日,吉林省2017年第一次省储轮换竞价销售玉米2 59...
    2017-07-0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