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不断回升,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以及人们出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各地景区防疫复工两手抓。旅游业复苏的脚步加快。
数字文旅产品火热
赏武汉大学最美樱花,听武大校友和老师讲述樱花趣事……近日,依托中国移动咪咕的5G超高清直播技术,全球首场5G+VR“云赏樱”直播上线。全国各地的“游客”通过咪咕视频App云赏樱专区、淘宝直播、拼多多“武大樱花”专区等平台,以“慢直播”的形式,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樱花盛开的全过程。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
从“云逛博物馆”“云春游”到“云赏樱”,在疫情中,旅游企业聚焦产品创新,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依托线上直播、语音导览、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推出了种类多样的“云旅游”产品,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满足了疫情期间人们“出游”的消费需求。
据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介绍,疫情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众多5A级景区开辟了线上游览功能,一批VR文化旅游产品在网上传播。
在携程平台,超3000家景区的近7000条语音导览产品免费开放,活动开启一周使用人数增长超过600%;同程艺龙上线的“云旅行”VR体验计划,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带来景区“全景”视觉体验;淘宝直播推出各类“云游”产品,开播首日吸引1000万人次参观。
在官方平台“游云南”App上,云南推出“云旅游”线上文旅服务,旅游热点线路、A级景区美景实时直播将云南900个景区搬到线上。目前,累计观看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
高政表示,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帮扶企业降低疫情影响。同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格局。
3714家A级景区恢复营业
在湖南衡阳,南岳衡山部分景区、景点恢复开放。经过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控、人员消毒、信息登记等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流程,第一批游客顺利进入景区游览。
目前,旅游业线下复工节奏正有序推进。据高政介绍,截至3月16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3714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对外营业,复工率已超过30%。
因疫情还未结束,游客进入景区还需经历层层“关卡”考验。在安徽黄山,15处A级景区已正式对外开放,游客进入景区前,须填写“安康码”信息注册,同时配合进行体温测量、个人信息登记等工作。在深圳欢乐谷景区,景区内外环境消毒,限制每日参观人次,游客需体温测试后佩戴口罩游览。
多地景区通过网上实名预约购票管控入园游客数量,安排游客分时、分批次、间隔入园。在浙江杭州西湖景区,游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及App填写真实身份信息预约景点。预约后,凭本人身份证、杭州健康绿码方可进入景区。
携程集团副总裁、全球玩乐事业部CEO喻晓江表示,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期,景区应当合理实施限流,加强在线预约,建议游客使用在线收听语音导览等非接触方式健康游览。
本地游产品逐步上线
松江、“朱家角+豫园”、崇明等旅游产品将在上海上线,“壶口+黄帝陵”“西安大唐不夜城+大小雁塔祈福”等线路将在陕西上线……经过了“退单潮”“退订潮”以及之后的一段市场沉寂期,多地旅游企业的线下经营逐步复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就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在省域内有序恢复经营活动作出部署。上海、陕西、新疆、四川、甘肃等多地已下发通知,要求除跨省(区、市)和出入境的团队旅游业务及“机票+酒店”旅游业务暂不得经营外,企业可恢复开展省内旅游经营活动。
“国内疫情虽然逐步得到控制,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也不建议大家进行跨省旅游,最多就在周边景区走一走,踏踏青。”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说。
据了解,各地旅游门店推出的本地旅游产品,以配合时令的踏青、亲近自然的休闲游为主,少聚集、更私密的私家团、小团成为主流。同时,配合疫情防控提供“安心游”服务,从业人员及游客测体温、戴口罩,随团准备包含口罩、酒精的护理包,在就餐时采用分餐、使用公筷等,成为旅行标配。
在文旅部官方网站,专门为企业服务的窗口已上线,服务内容包括政策咨询、在线培训等。高政说,山东、浙江、湖南等地都推出了很多促进消费的措施,文旅部将积极为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
对于旅游市场恢复前景,从业者有着向好预期。携程旅游渠道事业部CEO张力表示:“随着旅游业务逐步恢复,再加上整个市场被压抑已久的出游欲望,不久的将来会迎来旅游业的小高潮。”(记者 姚亚奇)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