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旅游业由开放驱动、市场驱动和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立足旅游消费需求基础上,要不断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倒逼旅游供给侧的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于旅游业来说,发挥“双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作用,让“双创”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当前一大课题。
发挥“双创”拉动就业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预测,2017年将有超过50亿人次出游,旅游花费将突破5万亿元。目前,旅游正在成为创业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首先,旅游就业门槛低。旅游作为高层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与市场细分的多元性特征,这就决定旅游“双创”门槛的多层次性。“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服务业。旅游业在吸纳就业方面有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优势。其次,旅游业有“逆自动化”的特点。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提高与人力需求呈反方向变化,而旅游服务业的消费升级,反而带动更多就业。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去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发挥“双创”在新常态下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充分体现出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但也表现出旅游业独有的特性。大众旅游时代,国内需求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旅游业提质增效,就是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下,增强旅游需求对旅游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旅游业由开放驱动、市场驱动和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立足旅游消费需求基础上,要不断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倒逼旅游供给侧的改革。在满足游客新兴需求以及高端需求同时,进一步推动细分领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从而开发更多新的旅游产品与业态、模式以及相关产业。
发挥“双创”在旅游前沿重点领域的驱动力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将是“双创”的主战场:
第一,跨界融合下的发展机会。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将是新的发展趋势。旅游的跨界融合可能聚焦于三方面,即旅游与金融、商务、信息、交通、餐饮等广泛的融合;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加速,旅游+互联网的实体运营(目的地度假酒店、客栈民宿、景区运营等)大行其道;旅游与生活方式的融合,如休闲与旅游的融合,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伴随人们生活方式变迁带来旅游本身的变革。
第二,人工智能成为“双创”的新高地。在加快培育壮大新型产业中,“人工智能”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值得注意。人工智能将在智能规划、产品个性化、时尚化的服务方面发挥全新作用,产生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体验产品,带来全新的视野。
第三,以出境游推动的旅游资本跨境投资机会。“一带一路”的建设,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的形成,为旅游业“走出去”创造了巨大空间。旅游企业和资本的全球投资已经呈现发展态势,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参与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商品投资有巨大机会。
第四,新型城镇化带动的服务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带动文化、旅游、医疗等生活性服务需求以及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幅增长。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打造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既促进当地产业集群与升级发展,又极大拉动社会就业。
第五,以休闲农业引领的城乡居民就地创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发展获得新的动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其中,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将获得空前的大发展。乡村庄园、乡村露营地、休闲农场、乡村博物馆、农业公园、农业庄园、乡村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新形式与新模式成为“双创”的蓝海。
发挥“双创”重造旅游产业价值链与发展平台的作用。旅游产业价值链与制造行业的价值链不同,旅游产业上下游多个企业共同向游客提供服务,从而把握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在适当的价值区间深度切入,可以引发整个价值链变革。在技术进步以及市场日益细分情况下,深耕细作以及挖掘新的利益点成为竞争利器。如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可以帮助个人定制旅行,使用语音自动化工具的服务升级等,增强与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建立了个性需求和碎片化服务之间深度匹配的平台,改变了旅游价值链的结构与效率。
以“双创”构建新的发展平台,除旅游价值链之间的协同与再造之外,要开展旅游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创新、目的地体系创新等,使得新平台的诞生产生鲶鱼效应,改变旅游生态圈的生存方式,也给变革与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特约评论员张苗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