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所海外院校亮相中国国际教育展——多国院校推新政 海外求学机遇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2-26





  近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举行。来自英国、德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院校前来参展,向家长和学生展示教学资源、优势专业及最新的留学资讯。


  各国展区人气旺


  2月17日上午10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展厅内熙熙攘攘。在德国留学展台前,李女士带着儿子一边排队等待咨询,一边翻阅申请指南。李女士告诉记者:“我儿子正在读高二,目前有去欧洲留学的想法。我们今天来主要想了解欧洲各个院校的申请政策,越早选定适合的方向越好。”


  令李女士欣喜的是,德国院校近几年针对中国学生推出了不少利好政策,鼓励更多中国学生前去学习。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起中国学生凭借高考分数就能直接申请德国本科,而在此之前需先在国内入读本科。此外,越来越多德国院校开设了国际课程,授课语言为英语或英德双语,提供学生更多选择。


  在本次教育展上,德国展团还首次增加了虚拟现实体验区,学生佩戴上VR眼镜,可以身临其境“走进”德国各所大学校园,这吸引了不少人纷纷上前体验。“我看见了学校的食堂、图书馆还有实验室!”“我和视频里的老师打招呼了……”摘下VR眼镜,同学们兴奋地向周围人描述新奇的体验。


  在新西兰留学展区,8所公立大学今年全部云集于此,梅西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奥塔哥大学等院校展台前人来人往。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新西兰于2022年7月重开边境以来,首次获得学习签证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学生是新获签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占比达到20.77%。中国一直是新西兰重要的国际学生来源国,随着跨国流动性的逐渐恢复,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学生前往新西兰,收获教育资源与留学体验。


  新设专业亮点多


  在教育展现场,记者了解到,不少院校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英国华威大学院校代表介绍说:“专业发展前景是许多学生关注的话题,今年我们从顺应社会发展变化角度开设了一些课程,比如化学学院开设了低碳方向项目,工程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不同方向的课程。这些专业设置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因而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询问。”


  无独有偶,法国SKEMA商学院也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将科技知识引入商科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SKEMA商学院院校代表介绍说:“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人工智能与商业转型、商务咨询与数字化转型等专业表现出兴趣,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方面,法国SKEMA商学院已经有许多探索,2019年学校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设有人工智能资源和研究中心,向学生提供参与当地高科技公司科研的机会。”


  “影视后期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学动画特效能去当地工作室实习吗?”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展台前,几名家长对影视类专业兴趣盎然。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大中华区招生负责人管晓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西兰院校在电影电视制作、视效、传媒等领域有突出的优势。当地不仅有优美壮观的外景取景地,也有领先的创意和数码设计技术,近日热门电影《阿凡达2》《流浪地球2》都有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参与。在研究生阶段,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为学生提供去当地影视工作室实践的机会,甚至可以参与国际大片的制作。”


  项目课程福利好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一些高校开设了新的奖学金项目。例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推出无专业限制的校级奖学金,主要依据申请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发放,其中申请本科项目的获奖名额更多。英国莱斯特大学则面向申请法学院的学生新增了奖学金,根据成绩要求分为每年3000英镑和5000英镑两个梯次。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今年设置了新的语言预科课程。“预科课程有‘本科免学分’和‘硕士双录取’两个方向。”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院校代表介绍说,“‘本科免学分’指学生如果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读完预科,继续读本科可以免修10到15个学分,这样学生可以减少本科的学习时间。‘硕士双录取’指对于部分专业,学校向申请学生同时发放预科录取和硕士的‘有条件录取’,读完预科,如果达到了所要求的西班牙语等级水平,就可以直接入读硕士课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简化申请流程,预定硕士席位。”


  据美国东北大学院校代表介绍,学校正在拓展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新校区,打算充分利用当地行业资源,将部分专业的硕士项目开设于此。目前,东北大学的硕士课程项目已经分布在波士顿、缅因州波特兰、西雅图、硅谷、加拿大温哥华等不同城市,比邻当地知名企业,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例如学校在硅谷校区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参加招聘会,拓展求职网络。(本报记者 周姝芸文/图)


  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