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两碱工业盐价格小幅上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18





  6月份,新华·中盐两碱工业盐价格指数报1307.90点,较上期(2024年5月)上涨34.41点,涨幅2.70%;较基期(2018年1月)上涨307.90点,涨幅30.79%;较周期内最高点1736.66点(2022年4月)下跌428.76点,跌幅24.69%;较周期内最低点816.2点(2020年8月)上涨491.70点,涨幅60.24%。


  分区域来看,2024年6月,陕西、江苏、重庆、新疆、青海、四川、辽宁两碱工业盐出厂价格较2024年5月上涨;安徽、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云南、天津、宁夏两碱工业盐出厂价格较2024年5月下跌。



  分价格区间来看,本期两碱工业盐单价在300元/吨及以上的地区有11个,是陕西、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山东、湖南、云南、四川、辽宁、天津;两碱工业盐单价在300元/吨以下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湖北、重庆、新疆、河北、青海、宁夏。


  6月份,两碱工业盐价格小幅上涨。本月国内原盐市场供应充足,考虑到部分海盐产区春扒工作结束,本月市场供应增速放缓,同时,下游两碱装置整体开工率较高,叠加两碱新产能即将投产,市场采购量稳中有增,支撑原盐市场成交价格上浮。


  具体来说:海盐方面,本月国内多个海盐产区进入汛期,南方多地海盐春扒工作基本结束,企业库存不断增加,库存压力较前期略有增加。北方区域内由于盐企生产安排不一,同时部分盐企受当地气候因素影响,春扒产盐工作开启时间较晚,本月或持续进行产盐工作,虽部分盐企本月产量存在一定损失,但区域内整体海盐市场供应能力稳中有增。井矿盐方面,企业开工正常,市场交易仍以供给合约客户为主。本月井矿盐装置维持较高负荷运行,市场产量稳定,整体交易相对顺畅,企业库存压力较小。考虑到国内其他盐供应量较前期持续增加,或对部分地区井矿盐销售形成一定冲击,同时,月内多地两碱装置处于轮换检修状态,下游采购需求偏弱,井矿盐市场销量较前期略有减少,交易价格小幅下探。湖盐方面,本月湖盐市场供给维持稳定,国内大部分地区湖盐企业生产平稳,产量较前期有所增加。由于市场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原盐市场多以湖盐交易为主,湖盐企业库存压力较小,考虑到部分地区区域内原盐资源分配不均,因供需两端距离较远,市场运力稍显不足,个别产区供应紧张现象仍存,部分企业或持续向外就近采购以满足企业生产刚需。


  下游纯碱市场方面,本月纯碱市场交易价格延续前期“先涨后跌”态势。在供应端,本月纯碱供应主要受企业检修计划影响,上半月纯碱检修计划增加,产量环比小幅下降,市场供应能力减弱,下半月开始,多数企业恢复正常生产节奏,纯碱检修计划减少,产量维持高位运行。在需求端,市场整体持稳运行,重碱需求稳步增长,轻碱需求相对平稳。同时,本月浮法、光伏玻璃产线冷修点火产线数量较少,日熔量之和延续高位运行,短期内纯碱下游市场采购积极性转弱,碱厂订单较前期存在下降趋势,交易价格小幅波动。库存方面,本月生产企业库存先降后涨,社会库存增长明显,总库存大幅增加。考虑到下游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纯碱产量高位运行,市场供应过剩现象或持续,现货交易价格偏弱调整。


  液碱方面,本月国内液碱市场整体供需格局维持稳定,出货交易顺畅,部分地区观望氛围渐浓,企业多根据自身库存情况灵活调整出厂报价。具体来说,在供应端,个别地区液碱装置仍处于停车检修状态,区域内产量偏低,当地市场液碱库存量下降,考虑到多数在产企业仍保持较高负荷生产,不同企业液碱库存压力各异,企业或根据自身库存余量灵活调整生产工作,市场整体供给顺畅。在需求端,本月氧化铝行业开工负荷小幅上调,液碱需求较上月略有提高,由于市场消化能力增强,部分企业增加对周边市场订单,采购订单价格同步上行。印染及造纸行业市场运行稳定,多数地区采购仍以满足刚需为主,部分地区受当地降雨因素影响,当地企业开工负荷小幅下调。液碱出口方面,本月液碱出口节奏维持前期,交易价格保持稳定。


  片碱方面,本月由于多数地区企业片碱检修工作陆续结束,市场产量较前期有所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增强,然而下游企业观望意愿持续,叠加本月月中恰逢端午假期,企业出货量略有下降。具体来说,西南、华南及华东地区片碱市场需求量有限,大量备货操作相对较少,市场成交量增速缓慢,部分地区库存压力增加。西北地区企业持稳运行,产量维持前期,区域内市场供应稳定。华北地区部分企业仍持续检修工作,企业产量小幅降低,考虑到下游市场多以满足刚需采购为主,区域内库存压力较小,成交量持稳过渡。(陆子琛 马兵)


  转自:中化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