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国五矿作为金属矿产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试点央企,充分利用金融业务牌照齐全的优势,创新开展“保险+期货”这一精准扶贫模式,利用期货衍生工具高效助力脱贫攻坚。从2017年以来,中国五矿已经在8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在天然橡胶、棉花、玉米、甘蔗、苹果等5个品种上,试点并推出了“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和“订单+保险+期货”等扶贫项目23个。其中已结项17个,覆盖45万余亩次种植面积、3万余户次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1785户次),实现赔付2117.1万元,帮助蔗农和果农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100余万元和196.8万元。中国五矿正在用扎实的投入和精准的模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更多五矿力量。
中国五矿所属五矿经易期货有限公司推出的“保险+期货”精准扶贫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有效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来完善传统的保险机制,将期货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概念通过保险的渠道接地气地让农户接受。在具体运作上,保险公司向农户定向开发在一定周期内锁定农产品价格的保险品种,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对冲该保险,期货公司利用期货操作在市场上赚取受益。如果价格下跌触发保险理赔机制,由期货公司将期货收益赔付给保险公司,再由保险公司赔付给农户,这样既保障了农户收入,又使金融企业以新的形式集合和分散风险,还有效补充了传统农业的补贴模式,使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会因价格的不确定因素而受到冲击,真正实现农户、企业和产业的“三方共赢”。
2017年,在上期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五矿所属五矿期货首次在云南省西盟县开展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试点。该项目覆盖754户建档立卡橡胶种植户,覆盖胶林1.3万余亩,投入保费110万元,最终实现赔付233.48万元。该模式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确保了贫困户胶农的稳定收入,体现了金融扶贫的高效便捷,也逐步被贫困地区种养殖户所接受。
自此以后,2018年,中国五矿一方面在云南西盟县扩大试点规模,覆盖胶林9万余亩,折合橡胶4000吨;另一方面在玉米种植大县黑龙江省富裕县开展了玉米“价格保险+精准扶贫”试点项目,覆盖3143户贫困农户,种植面积60711亩;在新疆图木舒克市开展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覆盖623户贫困农户,种植面积22730.35亩,累计赔付近720万元,为贫困户稳定种植预期、稳定收入做出了重要保障。
中国五矿在金融扶贫上的创新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入选《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18)》。公司荣获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颁发的“2018年度社会责任贡献奖”。
2019年,中国五矿在不断巩固“保险+期货”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金融扶贫,使“保险+期货”这一模式更加可持续化、稳固化。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定向拨付135万元保险费,为云南勐腊县3个村的1073户胶农的38037.75亩胶林购买价格保险。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捐赠100万元,指定给云南省勐腊县5个村的993户胶农的28282.74亩胶林购买价格保险,折成橡胶1380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国五矿不断扩大“保险+期货”的帮扶范围,努力解决疫情带来的滞销等难题。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带来的运输中断、消费下降等影响,甘肃苹果价格持续下跌。为充分发挥金融扶贫、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中国五矿所属五矿经易期货精心设计了宽跨式组合期权产品,通过实施苹果“订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方案,帮助果农按4.1元/斤的“高”价格锁定苹果的销路和销售收入。该试点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实现苹果销售240吨、销售收入196.8万元。
2020年,中国五矿持续加强创新,在生猪养殖这一脱贫攻坚传统领域,加大了对定点扶贫深度贫困县的支持力度。云南省镇雄县和贵州省沿河县是中国五矿的定点扶贫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挂牌督战县,为切实加大对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帮扶力度,2020年8月,中国五矿对贵州铜仁沿河县及云南昭通镇雄县创新开展“生猪饲料+期货+扶贫”价格指数保险。本次帮扶涉及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128户建档立卡养猪户和3家卡户合作社的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共37116头,涉及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约16659户建档立卡户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共37384头,极大稳定了生猪养殖建档立卡户的工作和生活信心,为镇雄县和沿河县的脱贫攻坚进程贡献了重要力量。
脱贫收官不收兵,越到冲刺阶段越需全力以赴。2020年下半年,中国五矿及所属五矿资本、五矿经易期货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有效载体,全面发挥金融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作用,全力以赴助力帮扶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