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里巴巴获选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成为获奖名单中唯一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
阿里因何获奖?这几年阿里沉淀出了一套怎样的脱贫攻坚模式?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乡村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给出他的回答。
阿里乡村事业部成立已近5年,是阿里集团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负责协同阿里经济体其他业务部门一起构建“城乡双通道”,完善乡村的金融、物流和商业基础设施,打造乡村振兴的数字引擎。
问:众所周知在全国脱贫攻坚奖中组织创新奖的分量很重,你认为阿里巴巴获得这一殊荣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李少华:我的理解是,组织创新奖鼓励的是在脱贫攻坚领域走通了新模式和新方法,创新了脱贫工作。
经过多年探索,阿里形成了“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互联网+脱贫”模式。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启动,脱贫成为战略性业务,在未来5年投入100亿元,从电商脱贫、女性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生态脱贫五个方向,以互联网技术赋能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阿里经济体涉及农业的13个业务部门,正以集团军模式助农。大家相互协同,一起助力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比如农村淘宝和蚂蚁金服,一起推出“旺农贷”,只有几个女员工,服务了全国800万农户。
阿里脱贫催生了很多经济地理现象,比如淘宝村、淘宝镇,甚至是淘宝县。目前中国已经有4000多个淘宝村。在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中,淘宝村、农村淘宝、蚂蚁金服在农村的协同案例,被视为创业就业的变革样本。
问:阿里在脱贫攻坚领域的主要工作成绩?
李少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电商市场规模达 867.6 亿元。
而此前,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630亿元。其中超过100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
这意味着,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任务,阿里巴巴经济体分担了72.6%的份额。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显示,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上,五大电商平台中,天猫平台为994.88亿元,市场份额达45.71%,占比最大;第二名淘宝的市场占比为28.35%,阿里的两大平台约占总份额的75%。
目前阿里乡村业务覆盖了中国1368个县级行政区,占中国县级行政区数量近半。
问:阿里脱贫模式经历了怎样的进化?
李少华:2017年8月,我们启动了兴农扶贫平台,让贫困县政府通过电商服务商,入驻阿里平台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后来,兴农扶贫平台升级为兴农脱贫平台。为此,我们在去年4月启动了亩产一千美金计划。袁隆平先生实现了亩产一千斤,阿里要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帮助农民实现亩产一千美金。
很多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拥抱亩产一千美金计划,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阿里一直在探索亩产一千美金计划的实施路径,从三个方面同时推进:首先是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向城市居民按需定制;其次是让农民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科技支持;第三是通过互联网整合农民力量,打造新型供销合作社体系。
亩产一千美金计划通过订单农业连接供需两端,保障农货品质的稳定和销售的可持续,从而提高农产品产值。过去一年,该计划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近1亿人口,孵化超过2500个农业品牌,建立500多个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基地。
为了更好地落实亩产一千美金计划,今年我们启动了“一县一业”脱贫模式。我们希望跟每一个合作县找到一个突破口,赋予优质农产品高附加值。
问:能不能具体讲讲如何实现亩产一千美金?
李少华: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亩产一千美金的案例。比如四川元阳红米、新疆巴楚留香瓜等项目。在新疆巴楚,瓜农收入两年内翻了10倍;在重庆奉节,一棵脐橙果树的收益从300元提高到了上千元;在四川乡城,一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比半头猪还值钱。
亩产一千美金的概念,应该是全国首次以经济收益来定义农产品的单位价值。我们希望用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现代化服务,推动产业、货品、营销、科技、人才、全球化全面升级,为生产“加油”、为脱贫“提速”。
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秭归县,阿里巴巴大数据能提前告知果农不同销售场景需要的脐橙规格与数量,并把需求细化到果径大小和甜度。在采摘分类过程中,通过云端数据、远红外线等应用,实现脐橙精准分类,极大缩短配送时效,保证果品鲜度。
此外,区块链溯源、智慧农业大脑、IOT物联网数据化等技术,以及与合作伙伴的无人机飞防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让秭归脐橙从田间到餐桌全链路智能化、数据化,并通过数据沉淀为未来产业升级做科学指导。
2018年4月“淘宝吃货节”,秭归脐橙两天售罄,销量突破百万枚,同比增长百倍。
转自:海外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