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就品牌,品牌成就企业,企业回馈社会。作为一家以酒业为主的知名企业,五粮液一直是国人心中的超级品牌。
一方面,百余年来五粮液优质的产品俘获了无数消费者的心,另一方面则是五粮液一直积极参与助学、扶贫、济困、支援灾区、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从民族品牌的角度对扶危济困优秀传统大力弘扬,重视在履行政治责任与经济责任之时,也履行好社会责任……五粮液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也使品牌更加熠熠生辉。
五粮液教育基金已累计资助和奖励大学新生668人,奖励教育工作者695人
从川南大地到高原藏区 在精准扶贫中践行攻坚克难
4月下旬,五粮液集团的扶贫工作小组第四次来到了海拔4200米、拥有“世界最高城”之称的甘孜州理塘县。这里是五粮液从2018年开始确定的精准扶贫重点攻坚地区,从春节开始工作小组的成员已经习惯了从宜宾到理塘的“随时待命”。
继对口帮扶宜宾市兴文县后,五粮液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国企社会责任,2018年对口帮扶再扩容,承担起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的重任。“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基本情况的摸底,也制定相关的扶贫帮扶计划。”在扶贫工作小组相关工作人员眼中,当地海拔高、气候差、产业单一,是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要好好打一场精准扶贫的硬仗。
五粮液在兴文县将扶贫车间开到了村里,帮助当地百姓精准脱贫
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五粮液积极响应“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表示,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号民生工程,五粮液将责无旁贷、力度不减地在产业扶贫、政策扶贫和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支持对口帮扶对象的脱贫攻坚。
村民收入提升了两倍,精准扶贫的实践结出硕果。2017年底,五粮液扶贫工作传来好消息。对口帮扶的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毛村,继范家村之后也顺利脱贫。在五粮液集团的大力帮扶下,村民们有的成了五粮液“扶贫车间”里的产业工人,有的成了五粮液酿酒红粱种植大户,有的在五粮液的扶持下走上了创业的康庄大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道出了脱贫攻坚矢志不渝的出发点和颠扑不破的检验标准。2017年,在五粮液帮扶下,26个贫困村退出、9914名贫困群众脱贫。五粮液集团领导多次带队专项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走村入户实地了解贫困户心声,送去慰问品,竭尽所能帮助贫困户解决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栋栋黄墙黛瓦的新建小楼矗立,人们脸上有了开心的笑容。“去年,在五粮液的帮扶下,毛村村民收入水平提升了两倍。”毛村第一书记郭素彬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建油茶基地,打造兴文花海,建康养基地,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计划表上列出脱贫奔康的选项。五粮液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好扶贫责任,做到脱贫不脱帮,继续支持对口帮扶点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产业、民生、智力等多维帮扶措施,五粮液集团不仅将致富的活水引入贫困地区,更建立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踏上脱贫奔康路。据介绍,除了真抓实干之外,五粮液集团还积极探索集扶贫、扶志、扶智于一体的新模式。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与扶贫看似联系不大的“文艺范”,却成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力抓手。
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五粮液明确提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村设立“扶贫车间”的做法,已在兴文县迅速复制推广,带动500名就业人员人均增收两万元。“未来,我们的订单农业模式将会发展到新的高度。种植户凭此模式脱贫奔康。”五粮液相关负责人勾勒出这样一幅和谐奋进的发展蓝图。
心如磐,使命如山。锁定新目标,开启新征程。五粮液集团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全省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要求,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促进就业,继续加大力度推动五粮液基地建设和扶贫车间建设,开展五粮液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2018年定点扶贫村的贫困户,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从川南大地到高原藏区,五粮液不断践行着使命担当,让精准扶贫的大爱温暖无远弗届。
从守护梦想到放眼未来 在教育公益中奉献大爱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五粮液公司一直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李曙光表示,弘扬践行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文化精神,是五粮液一贯的追求和风格。近年来,在教育公益领域,五粮液先后捐建了五粮液玉树县结古希望小学、兴文县五粮液希望小学等10多所中小学,并在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教学基金,还通过五粮液教育基金捐资助学,带动各方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
“在今后的求学之路上,我一定不断鞭策鼓励自己,加倍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2017年8月18日上午,五粮液教育基金2017年资助、奖励金发放仪式上,郑林代表受资助、奖励的学生发言。据了解,本次五粮液资助和奖励考入大学的学生共计35名。同时,该基金也对宜宾市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教育教研工作者以及大学新生进行了奖励和资助,累计支出该基金126万元。
据了解,五粮液教育基金于2012年设立,5年内向宜宾市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资助考上大学但经济困难的宜宾学生,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对宜宾本地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至今,五粮液教育基金已累计资助和奖励的大学新生共计668人,奖励教育工作者共计695人。
注重教学帮扶,教育基金助力求学梦想。整合高校资源,助推五粮液转型升级。一方面是对求学梦想的呵护,另一方面是对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五粮液的教育公益之路,初心不变,殊途同归。
2017年5月12日,“五粮液·电子科大教育发展基金”捐赠签约仪式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举行。
未来5年,五粮液将向该基金捐资1000万元。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科技领域培养了诸多创新精英,为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五粮液作为国有企业、民族品牌,要义不容辞地全面落实四川省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2017年12月14日,五粮液集团与四川理工学院全面合作暨五粮液白酒学院签约仪式在宜宾举行,双方合作共建五粮液白酒学院。
而与白酒学院的合作则是对行业人才的长远规划。双方表示,五粮液白酒学院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将更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提升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共同为中国白酒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新贡献。
投身教育,即是战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伟大的梦想都会从教育开始。未来,五粮液将以科研、人才集成方式推动白酒产业发展。
在灾难面前,五粮液都第一时间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持与帮助
从火线驰援到社会公益 在救灾帮扶中彰显使命担当
作为四川省特大型国有企业,也是我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五粮液始终积极担当企业社会责任,捐善款,献爱心,在大灾面前,不失本色。
去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五粮液立即了解灾情具体情况、受损情况和灾区需求,迅速制定出援助方案。仅用一天时间,公司紧急筹集了棉被、折叠伞、帐篷、矿泉水、药品、饼干等急需物资,调动60多名公司基干民兵团成员和15辆运输车辆,临时组建了救援物资运输车队,参与抗震救灾。
五粮液人,始终如一弘扬着有情有义、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精神,时刻准备着为苦难中、困境中一切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及时有力的援助,将五粮液爱的力量传递到社会各方。
爱心长跑没有终点。哪里有危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五粮液人的身影。
时光回溯至10年前的2008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五粮液紧急行动,派出大批客车运送救援部队官兵,向灾区捐赠了价值240万元的“百味园”烧白罐头,并捐款2500万元,支援灾区重建中小学校;
2010年,在“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五粮液昼夜兼程1600公里,为玉树灾区送去价值1500万元的救灾物资;
2013年,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五粮液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并送去价值400万元的救灾物资;
2014年,在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五粮液连夜紧急筹措首批价值400万元的救灾物资,运往鲁甸地震灾区……在灾难面前,五粮液都第一时间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持与帮助。
此外,五粮液还热心参与理性饮酒、促进就业、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去年五粮液开展了“冬日暖阳,欢度新春”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以及空巢老人”“服务社区居民”“保护母亲河”“文明行为劝导”“卫生知识宣传”“交通安全提醒”等主题志愿活动,公司参与“暖冬行动”的青年员工人数1659人次,服务时长达4716小时。
去年10月26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五粮液承办的“适量饮酒,快乐生活——2017年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公益活动成功举办。五粮液积极引导消费者构建科学健康的饮酒观念和习惯,向市民发放理性饮酒宣传资料,播放饮酒微电影《杯酒人生》,通过现场抽奖互动活动和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相声、合唱、酒道表演等节目,倡导消费者树立理性饮酒观念,调动现场市民参与积极性,多角度传播“适量饮酒,快乐生活”的理念。
不仅用美酒建立了优质的品牌口碑,也时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了希望与温暖。长期以来,五粮液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抗震救灾、精准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五粮液累计捐款逾10亿元,在彰显其强大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助推五粮液品牌价值和品牌美誉度持续攀升。
五粮液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大奖”全国就业先进企业”等诸多荣誉。2017四川省企业社会责任榜上,五粮液更是在万千个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第一名。今年初,五粮液集团荣获“第十二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扶贫奖”。
五粮液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一如既往地扎实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志愿服务,支持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文明创建和生产经营双促进、双丰收的生动局面。(记者 郑茂瑜)
转自:川报观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