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的李刚经营着一家与伊利合作的牧场。牧场里的2000头奶牛每天要吃掉成吨的饲料。储备青贮饲料是一年中的大事,如果错过了时令,即使花再高的价钱也买不到。去年秋天,因为牧场扩建的原因,到了青贮储备的黄金期,李刚还差一半资金没有凑齐。得知李刚的难处,伊利向他提供了由集团担保的“青贮贷”资金,几天后200万元就到账了,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资金短缺是农牧民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与各地农牧民的合作中,伊利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资金困扰。
据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从2014年开始,伊利就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展产业链金融,帮助合作伙伴降低经营风险,解决融资困局。到目前,已帮助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余户农牧民累计融资47.02亿元。此外,他们还积极实施技术联结,产业联结和风险联结,帮助农牧民致富,让他们共同分享伊利发展成果。
金融联结 户均融资300万
由于农牧民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保证农牧民资金顺畅,伊利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青贮保”、“牧场保”等14个金融产品,农牧民亲切地称之为“14个宝宝”。伊利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为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为农牧民融资提供担保,让他们不再“为钱所困”,带动整个产业协同健康发展。
目前,通过这“14个宝宝”,伊利已帮助全国1500余户农牧民解决了资金问题,户均融资金额3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伊利通过对牧场主融资需求、牧场经营等海量数据的收集,更为精准地推出了奶农扶持政策,更好地帮助奶农增进效益。
技术联结 开办“奶牛学校”
“奶牛学校”和“牛二代训练营”是伊利集团坚持用技术联结帮助农牧民提高技术水平的最好体现。
奶牛养殖技术门槛很高,为了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水平和牧场管理能力,伊利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成立“奶牛学校”和“牛二代训练营”,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国际顶级专家为奶农讲解奶牛疾病预防、粪污处理、牧场管理良性循环等国际最先进的牧场管理知识;开发了覆盖青贮制作、健康管理、牛奶质量、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牧场各生产环节的网络课程。同时,“牛二代训练营”在全国范围内聚焦牧场主接班人及牧场经营管理者,对他们进行包括技术、管理、财务在内的综合能力培训,推动现代化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引领奶农培训的升级和变革。
自2010年伊利“奶牛学校”成立以来,已邀请了百余位世界顶尖行业专家,面向奶源基地技术人员和牧场管理人员,组织了300多场牧场管理专项培训和专题讲座、一万余次牧场现场技术指导。2016年,伊利进一步强化“奶牛学校平台”,并在2014到2017年间,帮助奶农将奶牛的日单产从2014年的20.61公斤提升到2017年的27.60公斤;每公斤牛奶的养殖成本从3.65元降到3.15元。“一升一降”帮助奶农增收了30多亿元。“牛二代训练营”目前已累计在全国组织了1000多场牧场管理专项培训和专题讲座,培训奶农近2万人次,培养牛二代200多名。
产业联结 推种植养殖一体化
针对农牧民在种植和养殖上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情况,伊利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推动种养一体化。
2017年,伊利集团开展优质青贮补贴专项行动,给家庭牧场发放补贴4000多万元。同时,推动青贮种植户与奶牛养殖户签订订单,每年带动260多万亩青贮玉米的种植和销售,平均每亩净利润600元以上,种植户全年可以实现收益16亿元,有力推动了奶牛养殖与种植业的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风险联结 替奶农“遮风挡雨”
风险联结对奶农至关重要。由于农牧业生产的周期性,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影响、农牧民的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经常出现阶段性牛奶供需不平衡问题,作为龙头企业,伊利主动担当,替农牧民“遮风挡雨”。
2014年以来,当原料奶供应出现过剩时,伊利为了保障奶农利益,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和奶源市场稳定,额外投入7亿多元消化过剩原料奶,仅2017年就消化了30万吨,确保奶农可以按订单持续稳定交奶,保障了奶农的收益。
“伊利法则”带动全产业链伙伴共同成长
伊利集团目前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第一。2017年,伊利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680.58亿元,净利润60.03亿元。业绩持续稳居国内行业第一,是因为伊利集团有一套制胜“法则”,即“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按照这一法则,他们帮助、带动产业链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奶业产业链横跨第一产业农牧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及第三产业商贸流通行业,涉及产业面较广。伊利集团不仅通过“四个联结”有效解决奶农面临的各类问题,对其他上下游合作伙伴也提供帮助,合作共赢,逐步形成了奶农、供应商、经销商良性互动的生态圈。截至2018年6月,累计支持上下游合作伙伴近4000户,为合作伙伴融资206.15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剑秋表示,未来,伊利将科学构建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奶农致富增收。(记者 刘娟)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