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华侨城集团主动承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始终坚持“生态环保大于天”的规划建设理念,在科学管理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普及自然教育和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等实践中积极作为,以央企担当守护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修复提升并重,守护湿地之美
占地面积68.5万平方米的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深圳湾繁华中心区,拥有近5万平方米红树林,是800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每年有数万只候鸟在此停留。2007年,华侨城集团受深圳市政府委托管理湿地,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保护性修复、持续性提升,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唯一一处地处现代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摘得深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的桂冠。
2016年,华侨城响应东湖风景区“退渔还湖”政策,将原鱼塘进行“活化”,修复再造湿地生态,形成“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鸟类”共生系统,芦苇湿地、沼泽杉林、湿地保育、净水水景涵养明确分区,冬春季水质可达Ⅱ类,同时,通过营造不同生物的栖息环境,使之成为逾千种动植物的栖息之所,吸引近40种鸟类飞来过冬。如今,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武汉市及东湖风景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项目的指定示范展示区,节假日高峰期日均1.2万余人来此领略湿地之美。
近10年,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侨城湿地保护事业的生动缩影。
在广东,华侨城管理的佛山顺德桂畔湖湿地公园以“国际范”的自然生态+艺术空间理念,致力成为顺德“城市文化会客厅”和“生态名片”;在江西,南昌华侨城生态艺术公园高度重视象湖湿地保护,打造“自然、生态、野趣”的湿地景观,构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生活空间;在湖北,正在建设中的襄阳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结合汉江原生水系风貌,引入全新动植物种类,构建“湖-湿地-城”公园系统,为城市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在保护湿地的过程中,华侨城形成了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特经验,秉承“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力自然教育,涵养文明之美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自然教育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以湿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设施为基础,2014年,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成立了国内首个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汇集一批环保志愿教师,通过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和专题导览活动,向人们传授和推广大自然的智慧,推动人们参与湿地保护,让人们从一堂堂课程中体悟大自然的舒适与惬意。
依托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成功经验,2020年10月,海口华侨城自然学校在海口潭丰洋湿地公园落成,通过湿地生态科普展示、自然教育服务、体验式环境教育、研学旅游等方式,将自然教育和研学旅游等先进业态植入潭丰洋片区,打造海南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助力海南省的生态环保与自然教育事业发展。2020年,华侨城华南集团携手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发起“中国自然教室计划”,通过打造实体教室、定制主题展陈装置、培育特色课程和活动、开发公益产品等途径,搭建城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注重乡村原生能量的挖掘与激活,以自然教育作为绿色低碳画笔,描绘乡村振兴“五美”画卷。“中国自然教室计划”目前已在贵州三穗县和天柱县、内蒙古科右中旗、四川马边县建成6间“自然教室”,有效缩小城乡自然教育差距,让生态文明理念在一个又一个乡村落地生根。
守护“地球之肾”,润泽大美中国。华侨城集团将继续高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将企业生产经营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助力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续写草木繁茂、候鸟驻足的“绿色”故事,在实现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与人们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