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宏观政策及时加力,这给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注入了信心和动力。但也需要看到,由于国际形势更趋复杂,疫情反复的扰动仍在,经济“三期叠加”影响深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发展是硬道理。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经济发展方面,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力促我国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
宏观政策“靠前发力” 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认为,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空前,担起稳增长的重任。据统计,截至12月5日,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超过4万亿元,专项债拉动投资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目前全国超八成的个体工商户无需缴税,需要缴税的个体工商户今年平均每月缴税比2019年下降四成。在释放消费潜力方面,鼓励汽车消费、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政策措施“真金白银”补贴消费者。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持同样有力。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加大了实施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12月5日,年内第二次降准正式落地。2022年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超万亿元,合理增加了流动性供给。今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_[2]、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均保持了较快增长。
截至10月末,两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相关部门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今年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这些数据都表明今年以来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从经济运行效果看,我国宏观政策力度把握是比较合适的。”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既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又在全球高通货膨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的基本稳定,还兼顾了内外均衡。
推动经济增速重回5%以上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由于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经济修复仍较慢。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有进一步下探风险。
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制造业PMI已经是连续第2个月快速下降,创下了年内次低。分项指数变化显示,三重压力有所加大,产业链上下游同步放缓,大中小企业均承压运行,企业信心明显转弱。接触型服务业的持续走弱使得服务业呈现持续探底趋势。
从中长期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经济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现阶段我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在5%~5.5%之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疫情暴发头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为5.1%,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3.0%。这意味着,从3年平均看,经济增速将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近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经济实际增速过低有诸多负面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不去,也会表现在拉低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质和量都不利。他呼吁,当务之急是使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或合理区间,使经济的实际增速达到潜在增速水平。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同样认为,要及时扭转经济下滑态势,促进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首要任务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上,一心一意谋高质量发展,聚精会神搞现代化建设。
目前市场机构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主要落在“4%~5%”和“5%~6%”两个区间,存在一定分歧。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预测,在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实际增长率为4.8%,名义增长率为6.3%。但为了稳定就业、稳定收入、稳定信心,建议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修复迎来新的窗口期 扩内需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2023年是非常关键的时间窗口。展望2023年,多家国际经济机构已经纷纷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如世界银行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下调到了1.9%,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经济增速低于2%的可能性已经上升到25%。
但是,各大机构纷纷看好中国经济能够发挥带动作用。国际机构预期,中国或是极少数2023年的经济增速会高于2022年的大国。国际金融协会(IIF)预期,明年推动全球经济的最大动力将是中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仍是世界经济增长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如何释放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杨伟民指出,这里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主要是居民消费。要实行扩大居民消费为主的扩大内需政策,实行对居民让利的金融政策、给居民减税降费的财税政策。同时要把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到议事日程上。
CMF报告指出,中国经济面对的本质问题是周期性的下行力量,尤其是总需求收缩和信心不足。报告建议,明年政策一定要突出以稳消费为核心稳定总需求。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明年投资的核心在于保证今年增长速度的同时,在结构上进一步发力。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适时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以减轻其对经济的影响将是保障及平衡经济复苏的关键。
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近期,我国各部门各地方正在积极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适应疫情新形势。科学防疫,让社会经济生活回归正轨,将极大地提振各方信心。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表示,近期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出台,前期受冲击较大的餐饮、旅游都会迎来恢复性发展。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