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商业健康险覆盖7亿以上人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24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近日正式发布《2021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保险业协会第3年组织编写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围绕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行业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展现2021年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成果。


  《报告》指出,保险业发挥保障功能,服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之下,保险业充分展示行业价值和责任担当。2021年至2022年6月,保险业志愿者参与一线抗疫达到20万人次,捐款捐物超过0.68亿元;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等捐赠保险保额超过6000亿元,相关赔付近7亿元;开发新冠专属保险产品及扩展新冠责任保险产品超过1000个,累计提供复工复产类保险保障保额超过4万亿元。免缴和缓缴小微企业、运营车险保费。


  保险业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等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截至2021年年底,保险业聚焦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投入资金超过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累计为8.6万家企业和机构提供保险保障超过4.4万亿元。积极服务重大国际赛事,2020年以来,保险业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场所建设运营、活动组织等提供风险保障3208.64亿元。


  保险业保障民生安康,助力实现国泰民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助力生产生活、灾害救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21年,责任保险为全社会提供保险保障超过4928万亿元;商业健康险提供保险保障2110.98万亿元,覆盖7亿以上人群,赔付支出4074.74亿元;积极承办大病保险业务,当前覆盖12.2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保险业积极参与应对重大灾害事故,住宅地震共同体累计为全国1588.95万次户居民提供风险保障6221.66亿元。截至2021年12月1日,“7·20”河南暴雨灾害,保险业共接到报案52.88万件,已赔付案件50.1万件,支付赔款97.04亿元,整体件数结案率已达94.7%。


  2021年,保险业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全民共同富裕,在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等领域持续发力,切实推动共同富裕。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亿元,跃居全球第一,为1.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4.7万亿元。积极开发专属保险产品,服务小微企业降风险、保生产、促发展,为外贸企业提供进出口一揽子风险保障。2021年,共为528万户次小微企业提供保险保障181万亿元。加强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开发适用于老年人、低收入群体、新市民等小额人身保险,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的覆盖面。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覆盖全国28省,共有1.4亿人次参保,保费约140亿元。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扩大保险覆盖人群,为60岁及以上老人提供1.76亿人次保险保障。


  保险业推进改革创新,推动行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车险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巨灾保险,大力发展健康保险,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规范发展互联网保险。加快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保险科技应用不断加强,保险产品服务的可得性,保险核保理赔的时效性、便捷性进一步提升。积极引入先进的ESG与责任投资理念,13家保险公司设立ESG常设工作机构,助力保险业转型升级。


  2021年,保险业致力于偿二代二期建设、创新风险防控、反欺诈反垄断反洗钱和行业数据共享,通过完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有效应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和风险挑战。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


  保险业坚守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持续开展行业文化宣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组织公益慈善活动,服务老年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2021年,保险业完成服务类APP适老化改造数量111个,设置无障碍通道/爱心窗口网点数量达到2.4万个,全行业现有25个公益基金会,慈善捐赠金额超过6亿元。


  2021年,保险业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66家外资保险机构、84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2万亿元。保险业致力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沿线项目1700余个,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服务。(冷翠华)


  转自:新华社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