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淮汽车”)发布《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下称“三季报”)。三季度江淮汽车实现营业收入97.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75.4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19.93亿元,同比增285.52%;三季度末企业总资产484.77亿元,同比增长4.54%。
2022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不小压力,但随着各项促消费、稳增长的举措落地实施,汽车市场活力不断激发。自5月以来,江淮汽车销量持续环比正增长,多月销量同比正增长。随着销量的持续增长,江淮汽车业绩也在不断改善,三季度实现了营收正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降幅也有所收窄。
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1.2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71.7万辆和456.7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3.5%。
作为国内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2022年以来,江汽集团坚持“聚力发展智能汽车与智能新能源汽车”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智能新能源先发优势和产业底蕴,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江淮汽车研发费用达10.57亿元,同比增长12.96%。高强度的研发费用投入,为江淮汽车的销量表现持续赋能。三季度江淮汽车纯电动乘用车销量5.70万辆,同比增长65.16%;1-9月累计销量13.70万辆,同比增长52.11%。
在乘用车领域,江淮汽车研发的蜂窝电池技术,是国内首个产业化级电池系统零热失控安全技术,已有超15万辆新能源车搭载蜂窝电池、装载电芯达1.7亿颗、累计行驶里程突破80亿公里。2022年,搭载蜂窝电池的思皓爱跑、爱跑S等多款新车陆续推出,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
在商用车领域,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江淮汽车以纯电+插电混双重技术路线为驱动,打造新能源、智慧座舱、自动驾驶三大平台,引领新能源商用车技术和产品升级。其中,江淮汽车旗下骏铃插电式混动车型可通过柴油2.0L+插电式双电机功率分流强混动系统,使发动机一直运行在经济油耗区间,油耗相比同级车型降低30%,满油满电最高续航可达到1000公里。
此外,在新能源重卡领域,江淮汽车与国家电投启源芯动力签署了10000台换电重卡的投放协议,并与劲旅环境达成战略合作,确定双方联合推广5000辆新能源环卫重卡,持续完善产业布局。
在新能源客车领域,江淮汽车现已形成集10-12米纯电动公交客车,12米纯电动旅游和通勤客车、12米增程式电动公交客车、10-12米油电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于一体的产品平台。2022年3月8日,江淮汽车旗下800辆安凯客车发运墨西哥。
推动对外开放 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
作为最早布局海外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之一,江淮汽车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推动公司国际业务持续向上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据介绍,截至目前,江淮汽车累计出口超80万辆,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千余家销售网点及服务网点,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百个,进入墨西哥、意大利、土耳其等高端市场,并建立了19家海外KD工厂,其中15家在“一带一路”沿线,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江淮汽车出口产品已实现了由轻卡到重卡、轿车、SUV、皮卡、客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全系列产品覆盖,满足全球用户全场景用车需求。尤其在新能源领域,江淮汽车成为唯一一个覆盖全系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的中国品牌。
2022年三季度,江淮汽车实现出口3.11万辆,同比增长37.63%,1-9月累计出口7.98万辆,同比增长40.71%。
除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驱动外,江淮汽车还坚持通过开放合作进行变革发展,持续拓展合作版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科技界跨界合作,通过“内生式+外延式”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其中,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的合作稳步推进。双方联手打造的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的世界级智造工厂——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目前已经累计交付超22万台,实现产值超700亿元。
此外,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资项目,预量产车将于2022年下线,2023年下半年实现量产投产。未来五年内,双方合资公司将为安徽直接贡献产值500亿元,带动产业链预计250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销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大众安徽的首款产品量产,江淮汽车业绩将产生新增量,其全年业绩有望迎来全面改善。(陈淮)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