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车:以自主创新叫响“中国制造”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4





  从我国第一辆地铁列车到全球首列应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一代地铁,从“和谐号”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中车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不断增强研发能力,强化自主创新,实现了在世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领跑”目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装备企业。


  重研发,从“跟跑”到“领跑”


  走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交车线,一列列崭新的高速动车组如同巨龙般整齐排列,蓄势待发。这里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


  我国首列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以及首列“复兴号”动车组……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


  “研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总经理马云双说,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车四方不断强化研发投入,逐步掌握先进轨道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跻身世界轨道装备“第一梯队”。


  2006~2017年,中车实现了从“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到“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再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速度与产品“三级跳”。


  求创新,打造高铁“金名片”


  12月7日9时整,G1次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逐步加速。历经4小时28分的飞驰,抵达上海虹桥站。


  一路上,“复兴号”最高时速超过了350公里。这个时速也为中国刻下里程碑:世界高铁运营时速最快的国家。“复兴号”是中国高速列车多年技术创新的积淀。2017年6月,“复兴号”投入使用,持续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并具备时速400公里以上的运速储能,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更安全、更可靠的动车组列车。


  以“复兴号”为例。“复兴号”CR400AF动车组俗称“飞龙”,来源于它的车头。为实现最佳的技术性能,中车最初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通过技术优选挑出23个进入工业设计,再遴选出7个头型,再经过海量的仿真计算、动模型试验、线路试验,才最终敲定“飞龙”设计方案。


  相比既有动车组,“飞龙”的运行阻力降低12%。当“复兴号”以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京沪往返一趟节省5000度电。


  “走出去”,叫响“中国制造”


  2018年4月,中车长客美国春田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即将投入运营的波士顿地铁橙线车辆就诞生在这里。


  据中车副总裁楼齐良介绍,近年来,中国中车已成长为“一带一路”和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排头兵,产品遍及104个国家和地区,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产品。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出口时间最早、产品数量最多的企业,中车长客在国际高端市场捷报频传,已在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建立了辐射整个区域的市场总部和分研发中心,覆盖全球四大区域和30余个经营地区。


  与此同时,中车四方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的黄金机遇,推进国际化经营,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引领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加速“出海”。(作者:樊曦)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中车:专利添能驶出国门

    中国中车:专利添能驶出国门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轨道交通产品目前已经远销全球六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被称为“国家名片”的高铁也已在诸多国家投入使用。可以说,中国中车这个代表着我国科技力量和创新形象的“列车”正在全球市场上稳步行驶。
    2017-08-03
  • “新巴客”登陆欧洲搭载中国中车“超能电机”

    “新巴客”登陆欧洲搭载中国中车“超能电机”

    首次亮相汉诺威车展的“新巴客”,是中车电动持续耕耘电动客车领域的最新成果,自主研发的“双绕组”电机设计媲美电脑CPU双核,驱动中国“智造”高速前进。
    2018-10-12
  • 中国中车:创“五本模式”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中车:创“五本模式”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中车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建设的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极大提升东非交通运输条件,蒙内铁路誉为“非洲高铁”,亚吉铁路称为“非洲天路”。
    2018-11-08
  • 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成立

    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简称“联盟”)是整合多方资源打造的跨行业、跨领域、新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性社团组织
    2017-03-2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