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战略布局“5G全连接工厂” 分享行业标杆应用案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30





  2022年8月,工信部印发《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充分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打造新兴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生产现场,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


  日前举办的2022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5G全连接工厂”成为产业界探讨的焦点。三大运营商纷纷展示了5G全连接工厂架构和应用示范,中国移动更是承办了“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分论坛,吸引了大量产业界人士到场聆听、交流。


  在论坛上,中移(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陈豫蓉女士发表主题演讲,解读5G全连接工厂的发展思路,对中国移动5G全连接工厂能力体系进行了全面分享。


  五维推进5G全连接工厂建设


  陈豫蓉开宗明义指出,5G全连接工厂不仅限于工厂,还包括像钢铁、矿山、港口等更多的行业。从内涵看,5G全连接工厂是三个“全”:一是流程5G全覆盖;二是场景5G全应用;三是生产要素5G全连接。


  基于这一思路,以及中国移动超过125万个5G基站的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中国移动从五个维度着手,锻造了5G全连接工厂“1+1+1+N”能力体系,并在26个省落地OnePower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支撑5G全连接工厂建设。


  一是方案一体化,提供5G全连接工厂建设端到端解决方案。二是云网服务化,既有公网、也有5G专网,还有工业边缘云中心,可打包为企业服务。三是路径流程化,从诊断、规划、交付到运营,中国移动提供全流程支撑。四是协同开放化,与政产学研各界合作、与行业龙头合作,提炼5G场景、打磨完善方案,形成共赢局面。五是产品迭代化,不断沉淀行业产品,打造端网边云用一体化产品体系,全面覆盖十大重点行业痛点需求。


  基于上述工作,中国移动已经形成了“1+1+1+N”能力体系,即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1张5G工业专网、1类5G工业终端和N个全连接场景应用。在本届大会中国移动展台,对上述能力进行了全面展示。


  面向工业场景,中国移动融合了自有5G芯片、模组、终端优势,基于行业及企业发展特性,深入生产核心控制环节,推动研、产、供、测、销、服、安等单元广泛连接,打造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5G全连接工厂。


  重点行业打造标杆应用


  基于对5G全连接工厂的战略布局,中国移动已经成为这一赛道的先行者,在智慧工厂、采矿、港口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标杆性应用。


  其中在智慧工厂领域,中国移动携手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打造了全球最大的5G专网,以及以智能制造平台为核心,多平台多系统深度交互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生态平台,充分利用5G网络先进性,构建6大5G应用场景,落地效益显著,入选“2022年世界5G大会5G十大案例”。


  在湖北,中国移动与美的荆州工厂合作,实现了5G网络100%覆盖和设备100%连接,让新厂投产提前了60天。与此同时,工厂每15秒钟生产一台洗衣机,直发率提升了80%,库存降低了50%。接下来,中国移动还将在这座工厂部署更多连接,实现人、叉车、AGV等设备的5G要素全连接。


  在采矿行业,陈豫蓉指出,中国移动落地了310多个“5G+智慧矿山”项目建设,实现了从一个标杆项目打造,到全行业积极拥抱5G。中国移动针对矿山的露天矿、井工矿的不同场景的网络需求,打造更加精细化的解决方案,例如今年“绽放杯”智能采矿专题赛,中国移动拿到了多个一等奖,深受业界认可。


  仅在本次演讲中,陈豫蓉提到的5G全连接工厂标杆案例就有数十个,在几乎每个重点行业都有标杆性项目。“3年多来,中国移动已经参与了3000多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陈豫蓉透露。


  陈豫蓉总结,中国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了从产线级到车间级再到工厂级的5G全连接工厂产品体系。例如在产线级,有新型工业智能网关,可帮助企业实现边缘算力下沉;工业质检基于AI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解决光伏、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视觉质检痛点;工业标识基于工业元素赋码能力,助力企业间开展高安全、低成本的数据互联互通。在车间级,有工业安监、室内高精度定位、设备云巡检等应用,提升车间安全和管理效率。在工厂级,有双碳管理、数字孪生、工业低代码等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工厂的整体产业数字化。


  独行快,众行远。在本次论坛上,中国移动还举行了5G全连接工厂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仪式。通过携手更多生态合作伙伴,中国移动将增强“5G 全连接工厂”的服务能力,为5G+工业互联网生态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通过本次大会,可以看到产业界对5G能力的价值已有广泛共识,5G全连接工厂部署将进入更广、更深的阶段。


  转自:C114通信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