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一座百年电厂正在用实际行动输出着绿色能源,担负着社会责任,它一直走在绿色发展的前列,它就是大唐南京发电厂。
南京发电厂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靖安街道马渡村,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也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历史最悠久的火力发电企业。
电厂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南京发电厂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践行环保责任,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勇于探索,敢于争先,努力发挥自身价值,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谱写了这座百年国企的追梦之旅。
峥嵘岁月 红色“船”奇引领新篇章
1910年,中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器事业——金陵电灯官厂点亮了古城南京的第一盏电灯。在渡江战役中,下关电厂的一艘运煤船只“京电轮”英勇的往返接送了数千名解放军渡江来到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渡江第一船”。南京电厂之所以能够屹立百年、永葆年轻,源于一代代“南电人”勇于开拓以及不断发展的建设理念。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电力建设如火如荼,作为行业内的老大哥,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1990年,南电向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54个电业部门输送和培训了1361名电力人才,被誉为“培育电业人才的基地”,为中国电力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7电厂开始改造,至1999年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是改造前的2.4倍,确保了南京地区乃至江苏省的安全稳定供电。2002年底,企业划归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加速自身发展步伐,装机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革新不断推进。
敢为人先 争当绿色电力领跑者
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伴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电力行业更是其中的重灾区,降低污染和节能降耗在上世纪90年代是电力行业的一大难题。
1997年,下关发电厂(现南京电厂)实施技术改造,安装两台12.5万千瓦新机组,在全国率先引进芬兰烟气脱硫装置,两台机组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7月先后竣工投产,下关发电厂以全国首座城市环保示范电厂的形象全新亮相。与此同时,下关发电厂也被芬兰政府授予“卓越环保项目奖”,获得南京市绿色企业称号。
2002年12月,南京下关发电厂归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后,从2004年7月开始,南京发电厂实施“上大压小、搬迁扩建”工程。为确保环保设施的投用率达到100%,该厂在同类型机组中第一个取消了脱硫旁路烟道建设,真正实现了脱硫设施与主机同步调试和运行。经过持续不懈的艰苦奋斗,2011年2月22日,大唐南京电厂新建工程被命名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示范电厂工程”。
2013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电厂毫不犹豫地再次投入这场“能源革命”,率先探索实施国际最新的超低排放技术,并果断实施改造。2014年4月,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调研工作迅速启动,在短短的五个月里完成了调研收资、可研申报、项目审批、改造方案的研究等诸多环节的准备工作,几乎所有的审核几乎都是特事特办、一路绿灯!一般情况下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的超低排放改造,电厂利用2号机组大修的契机,同步实施改造工程,与承建各单位全力携手,精细、科学、合理地安排改造工作,仅仅用了两个月,就成功实现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功实现了“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的重要转型,建成集团公司系统内和江苏省首批“超低排放”电厂。
2016年,为响应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关于严格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南京电厂提前布局,先期开展废水零排放项目。改造完成之后,可将处理后的脱硫废水通过喷洒系统喷洒到底渣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废水复用率,实现全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电厂外排废水情况的发生,实现电厂和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绿色环保型发电企业。
创新驱动 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停步
如今,大唐南京发电厂开始大力实施“智慧电厂”工程,倾力打造集高科技、高纬度、高集成于一体的“智慧电厂”智能“驾驶舱”。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人工干预,及时准确地采集生产过程数据,从而科学地制定生产计划,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当前,“智慧电厂”建设已完成锅炉CT、锅炉智能燃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管理系统等六个模块建设。锅炉智能燃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CFD数值模拟等技术,完成百余个典型工况燃烧调整试验,建立了锅炉燃烧数据库,指导燃烧调整。相关课题获电力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申报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项。2018年,该厂还被集团公司评为首批“创新型”企业。
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秉承着百年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大唐南京发电厂,正在积极践行集团公司“干就干一流的事,干就干成一流”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改革新要求,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以一流业绩成为集团公司、江苏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的排头兵和领跑者,续写百年央企“永远年轻”的传奇。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