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机场集团二次创业铸就腾飞梦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29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公司成立15周年、呼和浩特白塔机场通航运营60周年的特殊年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内蒙古机场集团紧紧抓住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和民航业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发展内涵,提升发展品质,为确保航空安全,扩展运输服务,带动产业升级,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5年间,内蒙古机场集团运营的机场由7个增加到21个,年运输起降架次由1万架次增长到20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从80万人次增长到2000万人次,资产规模从7亿元增加到50亿元,呼和浩特机场从50万的小机场跃升为千万级大型机场……回首过去,内蒙古民航的奋斗历史经久弥新,内蒙古机场人“二次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机场人戮力前行。


  士气贵在凝聚,格局决定出路


  ——解难脱困再创业


  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着创业的方向。2003年,民用机场属地化改革全面实施。当时内蒙古机场集团虽然完成了人员及相关资产、设施设备的划分,实现了企业化运作,但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仍如影随形。当年集团所属7个机场一年只有4600万元的收入,亏损却近亿元,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尚未成型,市场疲弱、运力不足长久以来都是机场发展的桎梏,当时的内蒙古机场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除了要面对经营方面的巨大亏损,企业化运作后的机场集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心涣散、士气低迷——机场员工收入普遍低于驻场单位,前途渺茫,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干了半辈子的老民航而言,突然被卷入由民航下划地方的“企业化”洪流中,原有归属感丧失,失落情绪蔓延;加上当时大量的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在改制期间转入行业行政部门工作,让机场集团面临着极严重的人力资源断层——如何破茧重生,走出发展困境,成为摆在所有内蒙民航人面前的一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


  凝聚人心、重振士气成为当务之急!回首内蒙古民航“五顶帐篷起家”的艰辛创业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机场集团,需要重唤和发扬前辈们初次创业的品格,所以,以凝聚人心和改革破局为目标的“二次创业”就此诞生,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大旗高高举起,广大干部员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被调动起来。


  “最好的守业是创业”,为了解难脱困,在国内各机场的激烈竞争中后来居上,时任党委书记、总经理董志毅带领班子成员审时度势,跳出自我改革的局限性,在机场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持续争取、积极借力,最终于2005年底实现了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受托管理内蒙古机场集团,并于次年促成了民航总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署《关于加快内蒙古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呼和浩特机场被列为首都机场的主备降场,定位为华北地区重要区域枢纽机场,民航总局明确对内蒙古的机场建设投资10亿元,并将内蒙古作为发展支线机场的试点,内蒙古机场集团就此“站在巨人肩上”,发展前景豁然光明。


  内蒙古机场集团以借势而为的大格局和探索求变的新思路,让机场在摆脱生存困境的同时,也营造了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乘着属地化改革和企业化运作的大潮,争取地方政府对民航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还成功加入了首都机场集团这支“航母舰队”,通过民航局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启了大变革、大发展、大建设的序幕,为之后十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内部改革,坚持服务地方


  ——“二次创业”谋发展


  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加入首都机场集团后,内蒙古机场集团着力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快了“大变革”的步伐。全面对接首都机场集团管理制度,推进了干支分离、主辅分离、机场建设与经营分离,初步实现了由运营型向管理型机场的转变。二是开辟了“大建设”的局面。对所属的7个机场展开了新一轮改扩建,其中扩建后的呼和浩特机场等级为4E级,整体运行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三是奠定“大发展”的基础。托管后的“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机场集团旅客吞吐量年均同比分别增长34%和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干事创业离不开人,“二次创业”的目标任务一经确立,首先要改变原有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控模式,内蒙古机场集团开展了组织变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将支线机场全部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强化落实其安全、市场、经营三个主体地位,对所属成员机场外派管理者代表,成员机场总经理竞争上岗,这在内蒙古机场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为了尽快提升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在当时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集团提出“百万树人”工程,投入数百万元把所有的中层业务骨干送到香港、新加坡等先进机场培训学习。2005年,机场集团还与澳门国际机场专营股份公司缔结“姊妹机场”,开展了丰富的合作。这些改革开放举措,让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深切感受到了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决心与雄心,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未来的发展图景,在“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实现内蒙古机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景和使命下铺陈开来。


  除了深化内部改革外,内蒙古机场集团坚持服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不动摇。集团不仅对地方新建机场给予全过程建设咨询服务,还主动发挥专业能力,采用以托管为主的方式整合了区内绝大部分机场。尽管当时的集团处于亏损状态,无力重组新建机场,但输出管理受托运营支线机场同样是承担国企社会责任和助力地区民航发展。


  截至目前,内蒙古机场集团经营管理已运营的机场21个,其中12个是托管模式。此外,林西等3个支线机场、阿鲁科尔沁旗等11个通用机场均与内蒙古机场集团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协议管理的机场总数达到35个,形成了涵盖干线、支线、通勤、通用机场在内的多层级机场体系。内蒙古机场集团的发展,同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拓荒航空市场,铺路干支联动


  ——广袤草原展通途


  创业,需要一马当先的勇气,更需要集思广益的智慧。相较于华北地区其他省市,机场集团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且东西狭长,难以形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和轮辐式航线网络,且当时支线飞机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航空公司运营航线的积极性不高,区内人民出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集团领导班子毅然决定成立“模拟航空公司”。模拟航不注册实体,不购买飞机,不以盈利为目的,采用承包飞行小时的形式,自己编排航班计划并负责座控销售,全力拓展支线航空市场。一旦航线客源稳定、市场成熟,就交由航空公司来运营。经过3年多努力,集团管理的所有支线机场均实现了稳定运营,支线航线的数量、支线航班的频次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运营模式开创了政府资助航空市场发展的先河,也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稳定运营”并不是内蒙古机场集团完善航线网络的终极目标,为让更多人享受到航空出行的便利,机场集团继续创新并推出“支线快线”运营模式,通过“小机型、大密度、高频次、低票价”的公交化运营,加强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之间的航空通达性。开通快线后,原来每天只有1班~2班的呼和浩特—锡林浩特航线,当年旺季日航班量达到7班,如今,全自治区往返的快线航线已达65条,“支线快线”运作模式成为航空服务大众化的典型样例。2013年,时任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工作会议上强调,内蒙古积极构建“支线快线”网络,大力提升区内支线机场通达能力,这些好的做法要大力推广。


  2015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又提出了“干支联动”市场发展战略。在打造“经呼飞”中转品牌过程中,内蒙古机场集团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转旅客通程值机”和“跨航司无缝中转”,经过3年努力,呼和浩特机场已经成为区内支线机场中转到全国各地的首选,区内各盟市旅客经呼中转当日可达67个城市。同时,经由呼和浩特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大中转”格局正在形成。在今年携程发布的中转趋势报告中,呼和浩特机场已跻身全国十大中转机场之列。


  与此同时,内蒙古机场集团一直伴随着国家通用航空事业的起步和发展。2008年,内蒙古机场集团从实际出发,开始通勤通用机场方面的探索,同年,民航局批复了阿拉善盟的通勤航空试点工作,2013年3个通勤机场正式通航。2011年,呼伦贝尔市根河机场成为国家拓宽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2014年试点工作推广至全自治区。


  2017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创新启动“全网通”项目,实现了“通用+支线+干线”运营新格局。2018年8月,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短途运输航线正式开通,标志着“通用+干线”的短途运输新模式在内蒙古地区落地生根。


  “模拟航空”“支线快线”“干支联动”和“全网通”的探索发展,是内蒙古机场居于困境中的创新与求生之路,更是对“人民航空为人民”使命的深刻践行。“二次创业”十五载,内蒙古机场集团运营的航线从29条增加到目前的368条,通航城市从23个增加到104个,内蒙古地区人均乘机次数从0.03次增长到0.8次,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各类机场和逐渐完善的航线网络,让无数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从马背飞向蓝天……


  坚持以人为本,常抓三基落实


  ——稳步发展更提质


  初心,是创业者常记来时路,履行光荣使命的根源所在。“二次创业”的初衷是继承首创精神,直面挑战,千方百计脱困、凝心聚力发展。经过多年艰苦拼搏,这份创业精神已深深熔铸在机场的成长之路上。


  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2018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不断提高“三基”建设水平,扎实推动“四个到班组”,持续加强一线班组建设,扎实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保障资源向基层倾斜、人员配备向基层倾斜,从机制上保证强基固本。内蒙古机场集团“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人才引进步伐,为企业储备了一批高学历人才和民航专业技术骨干,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从2011年起,内蒙古机场集团启动对机场运输、安检、管制、气象、机务等10余个专业岗位的资质能力建设工作,制定资格准入管理办法,量身定制培训教材,并通过重点岗位年度考核,明确岗位进出资质红线,机场整体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内蒙古机场集团落实“四个到班组”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风险管理进班组。为了将安全风险与岗位作业有效结合,呼和浩特机场公司将风险管理融入作业指导书,修订完成了289个作业指导书,识别1198个危险源,将重要的风险防控措施予以可视化提示。2017年,冯正霖局长到呼和浩特机场调研指导班组建设工作时强调:“通过作业指导书的培训、考核,将安全隐患保持在可控范围,这样的风险防控真正做到位了。”


  近年来,内蒙古机场集团致力于智慧机场建设。在运行平台方面,智能生产运行系统已在区内9个机场上线,并获得民航局推广,与北京空港航空地服公司共同研发新一代系统也已在首都机场投入使用。在安全平台方面,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已通过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的评审,攻克了“安全管理体系如何真正落地”的难题。在服务平台方面,呼和浩特机场开发的旅客服务平台已实现对旅客的全流程自助服务和“无纸化”便捷登机。在管理平台方面,在原OA办公系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一系列智能办公功能。在当前“四个机场”建设目标引领下,机场集团正实现从“智能”向“智慧”的全新迈进。


  二次创业,创的不仅是事业,更是精神。回首十五年的艰苦奋斗历程,总结“二次创业”的精神,其实质正是内蒙古民航人踏实宽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奋勇改革、大胆创新的核心能力,是志存高远、成人达己的不懈追求,它是我们逆风飞翔、脱困崛起于欠发达地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提出:“希望大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内蒙古民航“二次创业”在新时期的新目标、新任务。弘扬“蒙古马精神”,就是要铭记总书记的寄托,登高望远,跳出限制,持之以恒,一往无前。


  党的十九大后,内蒙古机场集团大力弘扬当代民航精神,全面践行“一二三三四”新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开启民航强国建设的新征程。这其中,“二次创业”精神在“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成为当代民航精神在祖国北疆的传承与发展。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