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的重要板块,首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于11月22日在合肥开幕。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赖伟德出席主论坛并发表演讲。赖伟德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作为智能人居智控中心的“智控屏”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商显市场蓬勃发展
大千世界,显示无处不在。进入21世纪,新型显示技术与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技术进入了一个融合发展的阶段。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型显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国防、科技、教育、工业、农业、商业、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
商业显示蕴藏巨大发展市场,专用商显增长迅速。未来五至十年,商业显示市场增长速度将大幅领先电视、手机等业务的增长速度,成为显示产业新的增长点。
5G技术的应用为智控显示产品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专家预计,到2035年,5G将带动全球经济增长达12.3万亿美元。在智能人居方面,带智能控制功能的显示屏将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人居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更加便捷的智能交互。所以,具有智控功能的显示屏将得到更大发展,智控显示技术的创新必将成为显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新型智控技术将引领显示产业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企业正在转变发展理念,把显示产业发展重点从“拼产能”转向“拼效益”。赖伟德认为未来要走好“三条路”:
一是走技术创新之路。加强显示面板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增加显示面板新功能,加快AI技术和触控技术的集成应用。随着智能人居产业的发展和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发展,带有智控功能的显示面板将得到广泛应用。据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五至十年,全球显示业务随着AI、5G等新技术应用,将形成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二是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到目前为止,国内高世代显示面板企业有七八家,产能比较分散,规模效益较差。因此,在当前显示面板不景气的情况下,推动行业内企业的重组,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更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走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之路。通过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良性竞争,提高产业整体的配套能力,降低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链生态。
创维顺势而为,积极布局智能人居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发展智能人居控制中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赖伟德表示智能人居建设的目标有五个:一是健康,二是安全,三是便捷,四是舒适,五是节能。未来五年到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有望跨入崭新的智能人居时代,在家中体验全场景式智能生活,智能人居控制中心会以很快的速度取代传统家电控制模式。目前,创维推出的智控中心是以茶几(桌面)为平台,应用数字视音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点触控技术、制冷技术等先进技术,通过系统集成与创新,按照特定的通信协议和智能控制模式,构建的人机互联互通、并实现智能交互的中央控制系统。这一智控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交互,今后人们可以在智控平台上联接所有设备,实现场景式的智能工作、学习、购物、娱乐。
智控显示屏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智控屏市场广阔,需大力发展。虽然智能人居产业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作为智能人居智控中心的“智控屏”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我国家庭总数约4.4亿户、各级各类学校约52万所、全国酒店总数约25万家、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由此可见,中国智能人居产业的规模庞大,家居、办公、酒店、交通等领域均需要大量的“智控屏”。“智控屏”的广泛应用将直接消耗我国现有显示面板25%以上的产能,有力推动显示产业持续发展。
智控显示技术是关键,要推动创新。加大智控显示技术的开发创新,是实现我国显示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显示产业实现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显示企业要重点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创新工艺技术,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加快替代2K技术,普及4K技术,布局8K技术。二是改进产品设计,增加显示面板的新功能。增加多点触控功能、图像优化功能、人工智能功能等。三是加快新材料开发应用,加快显示面板上游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加快基板玻璃、盖板玻璃、光刻胶、液晶发光材料的国产化,进一步增强显示器强度、透光率、清晰度,让智能显示器更加轻薄,富有成本优势。我相信,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智控屏”作为人机交互的入口,将会更加贴近消费者的习惯和体验,融入到智能人居系统解决方案中,在未来显示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引领未来显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记者 诸玲珍)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