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数据主要应用于电商领域,各大电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大数据,利用庞大用户的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带来任何利益。而来自深圳的一家新型电商企业深圳市龙易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个人大数据电商新理念,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给中国商业的重构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新华网、新浪、搜狐、腾讯等知名媒体纷纷对龙易天下作了报道。
个人大数据的定义
个人大数据(Personal big data)是指个人在各种环境下发生的各种行为所产生的信息资产,是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个人数据集合,主要应用领域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分享经济。
个人大数据借助云计算、社交计算和移动计算等技术和分享经济学、市场倍增学、消费资本论等原理所建立的个人信息资产,通过这个资产可以实现人们的各种需求。是由龙易天下公司董事长倪天泽提出的一种新时代的数据形态。龙易天下公司利用个人大数据的概念让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产品或分享产品所产生的数据创造商业价值而获得平台的分润,并希望以此建立一个新经济时代——个人大数据时代。
个人大数据诞生背景
过去的模式建立的是平台大数据,无论是实体连锁还是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到的只是层层流通过的产品,并没有享受到平台的红利。电商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十多年,模式主要有B2B、B2C、C2C。
新崛起的C2F模式(C2F是英文Customer-to-Factory,即顾客对工厂的缩写)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搭建的一条从消费到工厂的高速路,一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工厂直销模式,实现产品从品牌工厂直销消费者手上,不仅省去了中间环节,还为消费者省心省钱。同时,还为消费者建立个人大数据,让数据变成自己的商业价值,享受到平台的分红,实现消费致富。更注重消费者的地位,并且消费者可以向工厂直接网上在线定制商品,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群体、个人对不同商品的不同需求。
消费者可以通过C2F模式直接从工厂购买到有质量保障且性价比高的产品,并通过消费、共享等经济行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大数据,并通过此数据参与到产品利润的分配,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商。龙易天下构建的是全新的商业、技术和用户体验环境。
个人大数据的特征和价值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我国供给侧的深度改革,消费迎来了第三次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互联网技术的变革,给传统商业模式带来了一场革命。
时来君明启龙志,太极双生易中求。龙易天下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凭借着敏锐的时代嗅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首创太极双生模式——通过APP连接工厂与消费者,实现最短距离的产品消费,形成了双生循环共赢的电商模式,打破传统的平台大数据格局,让消费者直接从工厂购买到优质价廉的产品,同时参与到利润分配。对于工厂来说,不仅节约了各个环节流通费用,还能够激活消费者的消费和分享欲望,促进消费升级,助推传统企业向互联网+的转型升级。
个人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它遵循共享经济的理念,打破了消费者对传统商业组织的依附,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消费者直接从工厂购买产品,节省了层层流通的中间环节,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消费数据,参与产品的分润。个人大数据引领的电商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集聚,实现供需匹配,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注入源动力。个人大数据颠覆了传统消费关系,实现消费创富、共享创富,人人都可以进入了共享经济致富时代。
龙易天下率先提出个人大数据新理念
深圳市龙易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创新型电商服务运营商,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龙易天下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号召,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个人大数据新理念,重新定义了消费方式,构建全新的互联网消费生态圈。龙易天下运用互联网+分享经济+市场倍增学的理念,推出C2F+个人大数据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产品从品牌工厂直销消费者手上,为消费者提供省心省钱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还为消费者建立个人大数据,让数据变成自己的商业价值,享受到平台的分红,实现消费致富。
蚁商APP是龙易天下推出的一款基于C2F、个人大数据的创新型购物平台,通过线上APP与线下厂家、物流相结合,形成一个O2O消费闭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实体,实体+互联网的新零售综合服务平台。2017年10月,蚁商APP凭借着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健全的产业链体系在众多网购APP中脱颖而出,被中国优选品牌促进发展工程与CCTV证券资讯频道《发现·品牌》授予网购商城APP行业中国优选品牌称号。
龙易天下董事长倪天泽表示,消费引领趋势,终端开创未来。个人大数据创富的时代来临势不可挡,消费商业模式将会重新构建。个人大数据遵循共享经济的理念,打破了消费者对传统商业组织的依附,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龙易天下构建的是全新的商业、技术和用户体验环境。
转自:驱动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