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领跑|YinoLink易诺携手Meta顺利解锁广告营销新思路交流研讨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26





2024年8月22日,Meta联合YinoLink易诺举办的“旺季领跑 · 解锁广告营销新思路交流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活动旨在帮助正在使用Meta平台的电商类广告主抓住旺季时机,了解目前的营销趋势及旺季广告投放策略,实现广告成效的提升。

此次活动全程三个小时,以「旺季领跑」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由Meta大中华区大客户业务总监Sharon Hsu徐秉君、Meta大中华区渠道业务总监Michael Zhao赵琛、YinoLink易诺客户策略团队负责人林晓琼、VITURE跨境运营总监Jerry吴树杰、派安盈收单业务总监Kathy Yang以及CARTSEE联合创始人周火能共同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Meta大中华区大客户业务总监Sharon Hsu徐秉君主要解读了跨境电商DTC全阶段增长策略白皮书。目前欧美市场仍为中国跨境商家主要出口地,而东南亚市场增势迅猛,未来空间广阔。广告主可参考目前的趋势来进行出海地区的选择及变换。中国跨境电商目前可分为两大类,即商家DTC直营模式和第三方电商平台模式。基于跨境生意不同的阶段情况,DTC商家可划分为起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阶段。广告主应根据不同的阶段结合不同的情况调整投放策略。

Meta大中华区渠道业务总监Michael Zhao赵琛向大家介绍了Meta的广告发布政策,帮助广告主在旺季期间确保广告能够顺利进行投放。首先在投放期间需要确保投放受众定位清晰,避免广告违规。在广告内容方面,不得包含成人内容、欺骗性内容等。除了广告投放外,公共主页运营、评分等也是电商类广告主需要注意的问题。若公共主页屡次受限,广告主可以在主页评分界面或业务支持中心申请复审。

YinoLink易诺客户策略团队负责人林晓琼为各位广告主分享了Meta广告旺季营销的投放策略,深入解析了旺季期间的各类策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广告类型进行投放。

在旺季大促期间,广告主可从选品和营销两个方向的策略进行调整。从选品策略来看,广告主可以在前期进行新类目拓展,提前2-3个月获取热门商品信息和供货渠道,并且在节前一个月开始进行活动相关垂直类产品的测试。除此以外,还要保证前后端能够完美配合。前端要持续测新,避免单个爆品衰退,导致广告效果下滑;后端的资金流、备货、物流等,要保证能跟上长达2-3个月的长线营销。

从营销策略来看,广告主可推出产品组合,提升站内客单价。也可以通过节点折扣、买赠、礼品、礼盒、包邮、捆绑折扣、会员专享等方式吸引购买。在广告素材上可以突出赠品、折扣、优惠券等字眼,在广告文案上可以多带一些活动的标签,在广告标题上可以尽量展示关键的卖点信息来吸引用户的购买。

除此以外,她还介绍了大促期间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广告类型以及大促的全流程执行步骤。

在YinoLink易诺客户策略团队负责人林晓琼分享过后,广告主和现场嘉宾进入茶歇环节,共同探讨了旺季目前的营销趋势,交流了旺季期间广告投放的实践经验。茶歇结束后,VITURE跨境运营总监  Jerry吴树杰主要讲述了Facebook广告营销如何通过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投放。

在投放Facebook广告时,广告主应避免三点。一是避免广撒网,粗匹配;二是避免广告投放无逻辑,确保每一个广告投放的决策都是基于明确的目标、系统的策略和清晰的逻辑推理;三是要避免做了素材找用户,在没有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痛点和兴趣,而是先制作好了素材,然后再试图找到和素材相匹配的人群,导致广告成本损耗过高。

以上四位嘉宾分享完各自对于Meta广告的见解后,派安盈收单业务总监Kathy Yang也分享了《把独立站打造成“品牌旗舰店”,提升品牌线上口碑》,主要从支付的角度讲解如何承接流量转化。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网站体验直接影响购物车弃购,支付环节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广告主或跨境卖家应投其所好,选择消费者喜欢且常用的支付方式。

除此之外,CARTSEE联合创始人周火能在最后分享了《独立站如何利用EDM营销赋能用户运营》,主要讲述了用户运营对独立站的价值。目前的用户弃购率高,从浏览到最后的结账,只有50%左右的用户会下单,目前广告ROI普遍在2左右,且逐年下降。除此以外,用户复购率低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广告主需要思考后期该如何提高用户的购买率。

YinoLink易诺将继续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并期待在未来与更多广告主共同开启成功增长之路,以更智能、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品牌走向全球舞台。想要了解更多Meta出海线下活动内容及广告投放内容,请持续关注Meta代理商YinoLink易诺~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