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位于成都淮州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的淮州湾国际生态社区IIIB013住宅项目施工合同签订完成,成都产业集团下属成都淮州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淮州建投)为助力淮州新城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再次按下了“加速键”。
聚势沱江 全省首个流域经济带崛起
近日,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高质量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探索绿色发展转型新路径,促进沱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获批并对外发布。《方案》提出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将聚力打造内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江上游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西部开放枢纽联动发展试验区。
大美沱江淮州流域航拍图
淮州新城 沱江经济带上的生态明珠
背靠龙泉山、坐拥沱江水,自然生态本底良好的成都淮州新城,在高质量建设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战略布局下迎来新的机遇。淮州新城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依托绝佳的自然资源,以沱江为轴,规划建设大尺度生态廊道,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依山傍水大美公园城市。围绕构建“一山一江一谷、两湖四廊多网”生态格局,淮州新城启动了沱江绿道、城市公园、外江内湖、杨溪河示范段等12个环境提升工程,开通了沱江水上航线。
淮州新城航拍图
同时,淮州新城深化沱江流域治理,打造全域绿廊体系,“七彩沱江”多元功能集结、多维场景转换的滨江画卷。其中绿道建设围绕“一轴、一环、三带、五园”空间布局(“一轴”为沱江绿道轴, “一环”为环城绿道, “三带”为中金简绿道、淮简绿道、金简仁绿道,“五园”包括杨溪湖湿地公园、龙家山公园等),将建成绿道13公里,满足市民对休闲生活的需求。
淮州新城杨溪湖湿地公园实拍图
以产兴城 剑指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依托成都东向出川通道的优势,淮州新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22年2月9日,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支持淮州新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淮州新城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根据《意见》确立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淮州新城绿色低碳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成为成都“三个做优做强”示范区,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以光伏、新型电池为核心链条的新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安全应急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通用航空营运及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都国际职教城起势成型,为成都制造业培训技能人才35万人次以上。
到2035年,淮州新城将全面呈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空间形态,城市发展能级和产业竞争力全面增强,成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淮州新城通航产业片区规划效果图
以城聚人 淮州产城融合示范区成型
作为淮州新城的核心片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规划一直备受关注。北侧紧邻环保应急产业组团,西侧邻近通航产业组团,南侧毗邻科创空间和成都国际职教城,规划范围共13.89平方公里,包含建设用地规模13.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2万人。产城融合示范区将打造成为产业创智高地、未来生态新城。围绕这一目标,将打造四张城市名片,即活力之城,7×24小时工作生活一体化的休闲中心;创新之城,独树一帜的创意、创新、人才高地;便捷之城,快可联城,慢可随心的多元交通体系;公园之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淮州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鸟瞰效果图
产城融合示范区将按照“1+2+3+4”的总体空间结构进行规划建设,即1个国际会展城,以复合功能打造集会展、娱乐于一体的国际街区;2个高品质产业空间,围绕山水开放空间,以创新、智慧、科教、文化组成滨江智谷创新能量组团;3个新型产业基地,包括传感器产研园、智能终端产研园、新能源产业园形成创新产业聚落;4个国际公园社区,共享国际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及设施。
宜居新样本 淮州湾国际生态社区启动
淮州建投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集团部署要求,再次为淮州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跑出了“加速度”。2022年12月14日,淮州湾国际生态社区IIIB013住宅项目施工合同签订完成。该项目以绝佳的地理优势占据了区域核心资源配套,西侧邻淮州新城国际商务中心,高阶商业举步即达;南侧靠淮州高品质产业空间,职住平衡高效从容;东侧拥城市活力轴(无缝接驳城南高速),30分钟畅达全域成都。
作为淮州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首熟板块核心住区,未来,淮州湾国际生态社区IIIB013项目将与整个片区形成“产城无界融合、自然山水近享、核心配套环伺”的宜居淮州新样本。
转自:永州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