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代表未来的生物技术”的“合成生物”正在进入爆发期。
今年以来,新浪微博上关于合成生物的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累计超过7.9亿次。Reportlinker 的报告显示,2021年合成生物学全球市场规模已达100.7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以30.2%的年增速增长至131.1亿美元。预计2026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可达336.3亿美元,2021- 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达27.27%。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外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相关企业已达500家,国内公司也有数十家。2022年开年至今,国内至少有22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资。
合成生物所涉及的庞大市场令人“垂涎”,同时该领域的竞争也随之加剧。面临合成生物热潮,什么才是致胜新一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关键密码?
微生物发酵技术或成领跑契机
合成生物具有跨越多学科领域、交叉性等特点,涉及技术范围广阔。业界常言“合成生物造万物”,可见其天花板及可观空间。
但就现阶段而言,合成生物学落地的主要场景仍聚焦在通过改造微生物,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通过传统方法化学生产成本较高、碳排放较大或难以大量获得的产品。也就是说,以微生物发酵工艺为基础,历经菌株筛选及培育、高效发酵工艺、纯化工艺调控等环节,定向生产目标产品是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的一大主要方向。
而在发酵制造领域,我国是发酵大国,发酵规模已占全球发酵规模的 60-70%。目前我国利用生物发酵制造的原料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饲料、医药等多个行业之中。国内也有不少企业掌握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核心优势。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微生物发酵领域的经验和优势,或将成为我国引领全球合成生物技术的重要契机。而掌握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企业,在合成生物的探索之路上,也更占据先导优势。
以微生物发酵技术较为成熟的生物科技企业华熙生物为例,其在国内率先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透明质酸的规模化生产,优化了透明质酸的生产效率和成本。除了透明质酸,基于微生物发酵平台,华熙生物还研发生产出了依克多因、麦角硫因、γ-氨基丁酸、聚谷氨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并应用于医用、外用、食用等领域。
近两年,华熙生物同样开始重点发力合成生物技术,搭建了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在合成生物技术的加持之下,华熙生物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可以做到每升提取液提取73g透明质酸,生产成本可降低400倍,效率大幅提升。
而除了透明质酸,华熙生物也已经开始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更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发酵生产,如红景天苷、胶原蛋白、肝素等等,更大生产势能正在逐步释放出来。
全产业链企业更具优势
除了底盘技术之外,合成生物技术发展的另一大课题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这并非一个新的课题,所有新技术都面临产业转化、市场转化的问题,但这却是一个关键环节,关系着合成生物学能否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能否真的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目前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格局来看,合成生物公司通常可分为上游公司和下游公司。上游为技术赋能公司,可提供关键的技术及产品支持,例如DNA测序、合成、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合成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与技术能力等。下游为产品应用公司,企业核心能力除产品所涉及的菌种和基因等技术能力以外,还包括产业化生产和商业推广能力,涵盖医疗、食品、材料及护肤品等多领域。
“这两类企业对于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掌握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业内分析师透露,“能够兼具底层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能力的全产业链型企业显然更具优势,但在合成生物领域非常鲜见。”
而在目前已知的国内布局合成生物的企业之中,华熙生物是少有的全产业链型企业之一。除了上述提及的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发酵等基础研究能力之外,华熙生物在产业转化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也较为丰富。
据悉,华熙生物具备20多年的产业转化经验,且目前已建设全球最大的产业转化平台,并与20多所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校就合成生物建立深入的战略合作,承接科研成果的转化。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也曾多次谈到:“华熙生物要做的就是将科学成果进行产业转化,从而变成对社会有价值的生产力。”
虽然已经发展了二十年的时间,但全球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巨大的蓝海市场蕴藏发展机遇。从目前来看,中国合成生物产业无论在技术还是产业化方面均具备一定优势,未来能否有更多国内的合成生物企业发展出圈,领跑全球生物科技,十分值得期待。
转自:新浪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