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5月增速提高6.0个百分点;上半年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制造业平均水平;7月底杭州复工达产电力指数上升至109.22……
这些电力指数,可作为读懂经济运行、企业运营状况和趋势的重要变量,印证了我国企业生产持续恢复、经济运行实现企稳回升的局面。
——企业生产持续恢复
7月24日,打开杭州“城市大脑电力驾驶舱”,一条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工达产电力指数”曲线蜿蜒上升至109.22。该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到200,当指数高于100的时候,说明该企业的复工达产水平优于去年同期水平。
据了解,复工达产电力指数的“前身”是2020年2月推出的复工复产电力指数。作为浙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精密智控”的创新之一,复工复产电力指数并非单纯采用用电量数据,而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采集企业每日用电数据,结合企业历史用电量情况,综合考虑复工电量比例和复工企业数量比例这两个因素,计算得出的指数。
今年,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进一步优化算法模型,升级推出复工达产电力指数。升级后的指数,能够分区域、分行业进行整体、全面分析研究,及时有效地动态监测、精准分析各区域、各行业从点到面的复工复产情况。
“从每周统计上来的指数可以看出,杭州的经济产能从5月中旬开始平稳上升,目前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呈现出‘一产稳、二产快、三产后劲足’的特征。”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互联网办公室主任樊立波介绍说。
杭州企业生产持续恢复的态势并非个例。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能源大数据智慧平台覆盖41个工业行业、144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这一平台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工业日均用电量达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春节后复工至今,开工率从77%增长至90%以上。
从全国来看,今年一二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5.0%、0.8%,二季度增速明显回落主要因四五月受部分地区疫情散发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月负增长。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7%,比5月增速提高6.0个百分点。
“6月电力消费增速的明显回升,其中有高温天气因素影响,但更多的是得益于疫情有效防控,以及稳经济政策措施下,经济运行实现企稳回升,反映出当前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说。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回升明显
夏日的杭州市烈日炎炎,杭州丹通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也呈现出一片火热生产场景。
“我们是千斤顶制造企业,多数订单出口美国,现在订单已经排到9月份了。”公司负责人孙应福介绍说,6月底企业用电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从杭州复工达产电力指数可以看到,5月底该市重点制造业率先达产,在6月下旬时规上企业指数就已达到117.1,7月以来该指数也一直站在荣枯线之上。从行业看,交通运输、信息软件、集成电路制造等行业增速明显。
全国制造业用电量走出了类似的增长曲线。中电联数据显示,6月份,占我国第二产业用电量比重达75%的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9%,增速比5月回升1.3个百分点。31个行业中,有2个行业6月用电量增速与5月基本持平,有23个行业6月增速比5月回升。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用电量增速回升最为明显,上半年用电量增速超过制造业平均水平。”中电联数据与统计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说,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较长、涉及的零部件企业较多,用电量受疫情影响大,随着疫情的缓解,6月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转为正增长3.6%,增速环比5月提高4.9个百分点,是四大类制造业中当月增速增长最快、增速环比5月提高最大的一类制造业,反映出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复工复产效果明显。
其中,汽车制造业6月增速上升至6.6%,环比5月增速提高16.4个百分点,是所有31个制造业行业中用电量增速环比提高幅度最大的行业。
——第三产业向好趋势延续
服务业企业复商复市也取得较好成效。6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1%,增速比5月回升14.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从5月的下降10.0%上升至6月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速从5月的下降13.1%上升至6月增长7.7%,批发和零售业增速从5月的下降3.9%上升到6月增长14.5%。分地区看,吉林、江苏、上海6月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分别比5月提高9.2、16.4、26.5个百分点。
蒋德斌表示,7月以来,华东、华中发生大范围高温天气,十余个省份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同时,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行业企业都在快速复工复产,生产形势持续改善,用能需求明显回升。
中电联预计,随着国家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尤其是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将拉动钢铁、建材等高载能行业较快回升,并叠加2021年前高后低的基数效应等,下半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0%左右,增速将比上半年明显回升。(记者:王璐 朱涵 白田田 北京 杭州 长沙报道)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