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医疗赋能“新”放疗 携手医科院肿瘤医院打造放疗医联体


时间:2022-04-14





近日,神州医疗全新“数字化肿瘤放疗解决方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下称“医科院肿瘤医院”)正式上线运行。


医科院肿瘤医院是我国第一所肿瘤专科医院,连续12年在复旦版最佳肿瘤专科医院排行榜中名列第一,也是我国肿瘤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前沿力量。此次神州医疗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上线的数字化肿瘤放疗解决方案,或将在放疗领域掀起创新服务模式的新浪潮。方案通过“技术+模式”双创新,覆盖肿瘤放射治疗“诊+疗”全流程,用“大数据+AI”双赋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缓解放疗人才瓶颈,普惠大批癌症患者。

放疗市场需求巨大,人才与设备缺口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中国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均位均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457万人,占全球23.7%,癌症死亡人数300万人,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但是在癌症治疗方法上,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欧美国家,癌症放疗的应用率已经达到60-70%,而现阶段这一比例在中国仅为23%。

中国放疗设备人均拥有量低,且分布不均,多在经济发达城市,西部、西北等边远地区少。不仅如此,我国还面临着放疗人才短缺的现状。据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全国第九次行业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物理师仅有4,172人,人才缺口巨大。

放疗行业当前面临的诸多掣肘,已经不是仅靠单一环节的改善就能突破,更有赖于利用创新技术和模式,以及人工智能等综合解决方案来提质增效。

技术护航,提供“诊+疗”全流程服务

神州医疗将自有研发和创新的众多先进产品注入到数字化肿瘤放疗解决方案中,同时还发挥神飞云平台化优势,加载了医疗科技巨头飞利浦在放疗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创新优势。

该方案系列产品,可与医院放疗科内多品牌、多类型放疗设备和软件兼容,适应不同的放疗工作流程,方便医院快速部署并使用。

依托于包括神飞云智能放疗云、放疗质控平台、放疗标准数据库、多中心临床试验管理平台在内的产品和服务,神州医疗为医院提供从影像诊断、模拟定位、治疗计划、治疗实施、质控、随访评估等放疗全流程服务。

模式创新,放联体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神州医疗顺应国家政策,助力打造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紧密联动的放联体模式。借助神飞云智能放疗云平台,医科院肿瘤医院可以向基层医院的医生和物理师提供指导,将传统的医技人员到基层医院现场帮扶的模式,转变为线上进行的远程会诊服务,大幅提高了院间诊疗的沟通效率。同时,在神州医疗放疗质控平台上,医科院肿瘤医院对基层医院提供设备质控同质化管理,帮助医科院肿瘤医院实现灵活、高效、全面辅导基层的工作模式。

医科院肿瘤医院作为国家癌症中心依托单位,它的医联体模式成功运行后,标杆意义显著,将能更好地发挥国家级肿瘤医院的向下辐射帮扶作用,有效缓解基层放疗人才储备不足和医疗水平不统一的问题。

医科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李晔雄教授表示,希望放联体模式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赋能广大基层医院,乃至为全国放疗行业带来系统性的提升。

神州医疗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范子怡表示:“医联体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此次携手医科院肿瘤医院打造的放联体,实现了‘技术+模式’双创新,将进一步推进放联体模式在全国的快速覆盖,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同时,我们轻量化的SaaS服务模式,能很好地节约医疗机构的成本投入,帮助医院回归价值医疗。”

放疗专病库、科研平台双重助力,为智慧放疗赋能

神州医疗在打造放联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大数据和AI领域的优势,深度赋能临床诊疗与科研,与医院共建肿瘤患者治疗的信心之路。

目前,神州医疗已建立完整的大数据生命周期相关技术体系,公司把数据采集、整合、处理、存储、分析等全链条的数据技术能力应用到放疗的临床数据价值挖掘与应用中,为医科院肿瘤医院搭建的放疗标准数据库和多中心临床试验管理平台,释放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助力提升放疗学科的临床、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水平。

“数字化肿瘤放疗解决方案,在临床上能够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提供具体指导,而线上科研管理平台的建立,则推动临床科研更加规范、高效。”方案落成后,受到了李晔雄教授的高度认可。

随着客户对产品的深入使用,新需求接踵而来,凭借对放疗领域的前瞻把握,神州医疗助力放疗学科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李晔雄教授表示,未来将会和神州医疗在扩大受众面、扩大临床适应症,以及完善临床科研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让更多患者能更便捷地享受到先进的放疗技术和规范化治疗服务。

转自:搜狐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