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压舱石”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5-29





  中国品牌的国际认可度总体不高,国际影响力尚且有限,与国际一流品牌的差距还比较大。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9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从国别来看,美国占据500强榜单中的208席,稳居品牌大国第一,而中国入选的品牌只有40个;从中国品牌在500强中的位置来看,前10名中有8家美国企业,而我们排名第一的国家电网仅位于世界500强榜单的第28名,位于世界品牌500强前100名的中国企业也只有9家,他们分别是国家电网、腾讯、海尔、中国工商银行、华为、中央电视台、阿里巴巴、华润、中国移动。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并且近年来,地位逐年有所提高。在《2019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共有40个中国品牌进入世界品牌500强,而2017年和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为37个和38个。


  缺乏持续创新能力是中国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总体不高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可从质量、服务、创新、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五个维度进行。实际上,这五个维度可以归纳为一个维度,这就是“创新”。想一想,没有创新,质量能提高吗?没有创新,服务能有特色吗?没有创新,有形资产的价值可以快速提升吗?没有创新,无形资产的价值可以快速积累吗?所以,如果说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的话,那一定要从创新上寻找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创新对于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在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排名第58位,而在2019年迅速跃升至第51位的华为为例,它之所以能有今天,就是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市场开发创新、研发体制创新等六大创新。在华为18万员工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8万名,占员工总数的45%,是全球各类组织中研发人数最多的公司。并且自1992年起,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在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间,华为在技术研发方面所投入的费用每年上涨,十年累计为技术研发投入4850亿元。正是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投入力度,华为才获得了惊人的创新成果。在公开的资料之中,华为2019年全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以4510件排名国内企业榜首。


  除了华为,中国还有一大批制造企业也日益重视创新,并将创新作为其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据董明珠介绍,格力在今年春节期间接到某测温仪制造企业的开模需求,面对这个从未涉足的领域,他们仅用10天时间就设计、开发出66套模具。这背后,就是格力每天诞生22项专利的自主创新能力。据报道,2019年,格力“高性能直线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4项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在今年3月出炉的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奖项目评选中,格力电器“光储空调直流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再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再比如,被视为中国民营企业践行“走出去”战略缩影的特变电工,其身影之所以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出现也是有赖于创新。多年来,特变电工始终坚持通过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为导向,始终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以上用于自主创新投入,累计获得授权专利、技术秘密、软件著作权等1000余项,还全面参与国内外标准制订,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


  创新的作用和价值现在差不多已经路人皆知。然而,如何才能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呢?有人说,靠领导重视。也有人说,靠企业舍得投入。我以为,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说到底是一定要有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上文说华为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靠的是“六大创新”。其实这六大创新中最核心的创新就是机制创新。华为之所以有今天,那是因为他们通过“内部股份制”、“全员合伙人制”,以及“华为股份只给那些现在还在为华为效力的人”的制度安排解决了“谁来激励?激励什么?”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使员工成为企业主人,从而最大化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潜能。有着家电行业“黄埔军校”之称的格力则是靠“全员创新”获得了强大内驱力。他们的经验是通过建立一整套“选、育、用、留”人才培养体系和“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提升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融入每个员工的思想观念中。马化腾则说:“腾讯能走到今天,这应归功于集体的战略智慧、执行力以及自发的危机感。一个人无法预知和操控时代,要懂得分工协作,依靠集体智慧,设定各自的分工和管理权限,群策群力,果断执行。”


  由此可见,但凡在创新上有突出表现者都有一套外能适应竞争挑战,内能充分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创新机制。所以说,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归根结底还要靠机制创新。从小的方面说,哪家企业能在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哪家企业的创造力、竞争力就能彻底激发出来,并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从大的方面来,哪个国家或地区能破除体制性障碍,哪个国家或地区就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最终培育出一大批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国货信心亟待提升 中国品牌声誉传播更需加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也经历了从量到质的快速转变,消费升级已然到来。然而,近年来我们看到,从对日本智能马桶的抢购,再到如今各式各样的海淘,无不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
    2017-03-22
  • 顶层设计多方发力 中国品牌强势崛起

    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品牌培育能力为重点,授人以渔。2012年起,工信部连续在工业行业实施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工业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7-06-05
  • 吉利汽车:耐住寂寞的中国品牌之路

    在汽车产业逾百年的演变史中,不断变化的技术理念、智能化的技术导向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更人性化,更安全。归根结底,汽车是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工具。显然,吉利深谙此道。
    2017-06-13
  • 实现“三个转变”打造中国品牌

    实现“三个转变”打造中国品牌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资源。拥有国际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2017-07-27

热点视频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