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京东……在近日发布的“2019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15个中国品牌榜上有名,较去年又增加一个。据了解,该榜单由传播服务集团WPP与品牌资产研究机构凯度根据企业收入、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结合消费者品牌认知调查计算品牌价值。
“该榜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今年中国品牌的排名反映出我国品牌正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世界,这与我国政府和企业抓住品牌这个‘牛鼻子’,高度重视质量与品牌工作分不开。”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品牌智选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郭占斌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品牌还应做到“不以榜喜,不以榜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修炼内功,继续提升品牌价值。
“含金量”提高
在今年榜单排名第7位的阿里巴巴是最具价值的中国品牌,品牌价值增长16%,达到1312.46亿美元。我国另一家电商平台京东排名第66位,品牌价值为206.09亿美元。“80后”与“90后”已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更加注重质量,讲究品牌消费,这对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们开始不局限于自身品牌经营与推广,而是更进一步建构平台,为品牌尤其是国产品牌发展培育沃土。
根据2019年第一季度用户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显示,京东物流位居前列。“京东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助力中国优质商品和品牌走向海外。”京东物流CEO王振辉表示,目前京东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领域加紧布局,帮助中国品牌通向全球。2018年京东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达121亿元,同比增长82.6%。
当下,无处不在的微信扫码支付、红包转账等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这些便捷功能皆是腾讯自主研发设计的。“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腾讯致力于科技创新,努力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腾讯公司知识产权副总裁徐炎介绍,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目前拥有国内外专利1万余件,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2万余件。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是首次登榜的品牌,也是榜单上唯一一个“物联网生态”品牌,品牌价值为162.72亿美元。这家成立35年的家电品牌,早在其他企业选择“贴牌代工”之时,便坚持自主创牌之路。如今的物联网时代,海尔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在全球家电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赶超,从赶超到引领的蜕变。
凭借科技创新,中国品牌“含金量”越来越高。“知名品牌的创建与打造,涉及科学技术、文化、管理等诸多因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软实力提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一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品牌的发展规模和成效,已成为衡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之一。
“新势力”崛起
除了海尔,滴滴出行、小米、美团也是今年新上榜的中国品牌,相较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互联网新贵作为“后起之秀”,实力不容小觑。
位居第74位的小米,品牌价值达198.05亿美元,凭借产品较高性价比和品牌美誉度,吸粉无数,“米粉”遍布全球。今年4月,小米在罗马尼亚的第一家授权经销实体店“小米之家”在其首都布加勒斯特开业。据小米财报显示,小米2018年在国外市场的营收已经达到了700亿元,同比增长118.1%,占总营收的40%以上。作为依托互联网起家和发展的小米早已不是单纯的手机制造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曾表示,小米在物联网领域做了很多年的储备,目前连接的设备超过了1.3亿台。小米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在今年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现场,美团历时3年,研发的“超脑”即时配送系统惊艳亮相,利用大数据力量,挖掘骑手配送轨迹,结合城市布局,合理规划配送路径。目前,“超脑”即时配送系统可实现每小时路径规划高达29亿次,平均0.55毫秒为骑手规划1次路线,平均配送时长30分钟以内。既重视内在,又重视颜值的美团,目前正在进行品牌形象升级,包括线上App界面,线下共享单车、充电宝、收款码等全部变成黄色,达到线上线下曝光视觉化统一,在业界看来,这是美团重视品牌文化的重要举措。
品牌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马一德指出,我国企业通过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产品质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总体来看,我国拥有世界级知名品牌数量仍比较少。”他建议,当前,我国的品牌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企业要抓住机遇,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展示中国品牌形象,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记者 李倩)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