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蝶变 唯创新永恒——新华制药75年风雨历程回眸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27





  1943年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经过75年的发展,从一个18人的八路军制药小组,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国内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中枢神经类、抗代谢类、消化系统类、抗体类等药物的重要生产企业,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医药制剂、医药中间体、化工原料等400余个品种规格、独具特色的产品体系。从炮火硝烟中的手工制药,到现代化的大工业智能化生产,75年风雨历程,让这家共和国功勋药企完成了历史的华丽嬗变,铸就了今天非同凡响的新华典范。


  创业百折不挠


  1943年,在日寇的封锁下,胶东根据地通往外界的补给线路全部被切断,军需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更是紧张。为能够拥有自己的制药工厂,给抗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参谋长贾若瑜决定成立自己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机构。同年11月,在时任胶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张一民的协调下,刘浪、董永芳、董星五等18名有一定医药知识的八路军战士,来到原牟平县后垂柳村,成立了一个制药小组,在这里进行药品的研制和生产。这就是山东新华制药的前身。


  成立初期,制药组只能就地取材,利用瓦罐、铁锅、瓢盆、碾磨等家庭用具,制作出碳酸镁、烧碱水、药棉和绷带、肥皂等来供应战地医院。


  为了应对敌人大规模的扫荡,制药组频繁地更换生产地点。1944年3月,制药组迁出牟平,移驻原乳山县崖子乡井口村;1944年5月,又迁入靠近公路的田家村,人员发展到70多人。随着各类新成员的陆续加入,以及利用畜力代替人力,制药组的药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除生产几种医疗用品、卫生材料和土法蒸馏酒精外,膏、丹、散、酊、露之类的中成药和手术用镊子、探针等医疗器械产品也开始纳入生产。


  制药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根据地的医药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到1944年10月搬迁至东夼钟家村时,内部已设置了研究室、制药组、丸药组、烧酒组、器械组、印刷组等。此时,制药组已经能够生产出部队急需的乙醚、氯仿、水杨酸钠、小苏打、麻黄素等药品,以及剪刀、钳子、手术刀、听诊器、假肢等医疗器械,总体上达到了部队所需药品器材的50%以上。1944年11月,制药组成立一周年之际,原胶东军区卫生部正式命名制药组为“新华制药厂”。


  张一民说:“新华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当时的延安有新华社,所以这个名字有那个时代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新华制药厂的发展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为进一步壮大生产队伍和规模,满足更多用药需求,新华制药厂搬迁到了交通较为方便的原牟平县观水村。


  1948年10月,新华制药厂搬迁到鲁中重镇淄博张店,工人们步行了22天,在敌人飞机轰炸下一路辗转走到了张店。


  成绩可圈可点


  1950年7月,新华制药研制成功特效药斯锑黑克,一举“扑灭”了肆虐半个中国的黑热病,200多万名群众因此受益,此举也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立下一功。


  1955年,新华人自力更生建设的新中国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化学合成原料药车间非那昔汀车间建成投产,开创了新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化的新时代。1957年,原中央化工部正式确定新华制药以解热镇痛类药物为发展方向。从1958年开始到1970年代,经典安眠镇静类原料药巴比妥、苯巴比妥,解热镇痛类原料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精神类原料药咖啡因,激素类原料药氢化可的松、醋酸强的松等先后投产。


  改革开放让新华制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78年,咖啡因重大工艺改进和斯锑黑克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进步奖。1980年,经典解热镇痛原料药布洛芬投产。同年,由新华制药自主研发的经典药物不含氟、全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吡哌酸投产。而1982年一分厂投产,既为布洛芬等拳头产品扩产打下坚实基础,又为30年后的大规模园区化生产做了先行先试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华制药的阿司匹林原料药、米妥儿、吡哌酸片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奖。1989年,布洛芬原料药和布洛芬片双双荣获国家质量金奖。


  上世纪90年代,新华制药先后开发投产了异丙基安替比林、乙氧苯柳胺及其软膏、马蔺子素及其胶囊、克林霉素磷酸酯及其注射液、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布洛伪麻片、褪黑激素及其片剂等药品。


  1992年,新华制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国内第一个符合药品GMP标准的片剂生产车间,该车间被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树立为药品GMP样板车间。药品GMP的推进,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药品生产管理水平和药品质量,也为日后新华制药全方位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993年,新华制药与香港志达公司合作成立新达制药公司;1995年与荷兰DSM公司合作成立新华肯孚制药公司。


  举旗进军国际


  1992年,新华制药在全国医药行业中率先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从而开启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道路。1996年、1997年,新华制药在全国医药行业中率先发行H股、A股股票,成为国内首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医药企业,自此走上资本运营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华制药以创新驱动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为两条主轴推动公司运营,加速企业发展。先后开发投产了左旋多巴、三苯双脒及其肠溶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格列美脲及其片剂、美洛昔康及其胶囊、雷贝拉唑钠及其片剂、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克拉霉素及其片剂胶囊剂、聚卡波非钙片等药品。其中,独家剂型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介宁)是改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药品。


  2003年,新华制药在德国汉堡设立了新华欧洲分公司。2007年,新华制药与日本三共公司合作L-380项目,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左旋多巴生产基地。2008年,新华制药成为德国拜耳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OTC产品委托加工企业,双方共同开发国际市场。2011年,新华制药片剂产品通过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认证;2016年11月,公司再次通过审计,由片剂扩大至胶囊剂。2013,新华制药在洛杉矶成立美国分公司。2014年,国家3.1类新药聚卡波非钙片取得新药生产批文并投放市场。新华制药针剂产品通过国际药房协会(IDA)的认证,公司被确定为其正式生产商。2016年,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公布中国进出口质量诚信企业名单,新华制药榜上有名。2017年,新华制药销售收入、上交利税、职工收入创历史新高,荣登山东省“厚道鲁商”品牌形象榜。


  目前,新华制药所有在产原料药产品、制剂剂型均已通过药品GMP认证,14个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9个产品获得欧盟COS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华制药的展厅中,至今还陈列着1996年前后发行的股票,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政府为表彰其实现出口而奖励的收音机。


  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的是新华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不变初心。


  未来砥砺前行


  2009年,新华制药二分厂开工建设,老厂区全面搬迁。这也是继1943年从胶东搬迁到淄博后,企业生产厂址的又一次重大变迁。


  园区化运营是当代医药行业实行清洁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华制药高度重视,高端定位,加速推进园区建设。占地500亩,承担公司管理、研发、营销、财务、信息中心及制剂生产基地职能的总部园区;占地500余亩、定位为化学合成药物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的一分厂;占地500亩、定位为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的二分厂;占地2000亩、重点发展新型医药中间体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的新华寿光园区;在建中的高密园区未来将成为新华制药第二大制剂生产基地——重新规划的五大园区以更合理的布局、更环保的工艺、更充沛的产能,让新华制药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药制造和出口基地。同时,新华制药还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 企业、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拥有从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化工原料到高品质制剂的全产业链生产研发能力。


  2016年9月21日,新华制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创建“协新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旨在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促进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医学与健康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018年11月1日,新华制药喜迎创建75周年华诞,新华制药100亿片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同时正式启用。现代医药国际合作中心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投资项目,总投资8亿元,按国际先进GMP标准建设,年生产能力200亿片。项目启用后,将大大推进新华制药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成为新华制药发展的新起点。


  75年砥砺奋进,75载岁月峥嵘。一路风雨走来,新华制药以独有的产业报国、拼搏奋进、忠诚尽责、创新开拓的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新华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实现制药兴国、药济苍生的崇高理想。新时代,新华制药将继续砥砺前行,奋斗不息!(张建军)


  转自:中国医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性能提升、服务扩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性能提升、服务扩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