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品牌合作满足消费升级 首届品创·全球品牌节在京召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7-13





  为提升优质供给,打造品牌矩阵,凝聚品牌力量,推动北京为世界消费群体提供高质感的消费体验,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国际品牌研究中心iBrandi品创主办的“品创·全球品牌节2023”近日在北京举办。本次品牌节以“品牌力量”的展现方式为焦点,从文化、内容、用户、供应链等多维度展开探索,打造从北京看中国,从中国看向全球的核心品牌交流圈层。


  打造城市品牌


  2021年以来,北京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首都消费市场“高科技、大平台、多商圈、重品质、强保障”优势特点不断凸显。同时,北京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已成为国际品牌首选地,累计引进首店3177家居全国第一梯队;老字号品牌集聚地,223家北京老字号年度总营收规模达到1300亿元;新兴品牌孵化地,本土新消费品牌超300个。


  “北京消费季”每年带动市场主体开展促消费活动3000余项,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北京将坚持引培并举,打造首都特色品牌矩阵;不断优化实体商业载体支撑,加速构建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大消费格局,持续营造一流消费环境。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表示,希望国内外品牌企业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要机遇,拓宽在京业务布局;用好北京的科技资源和政策优势,优化提升供应链效率,拓展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即时零售等数字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品牌合作,加快推动本土品牌走出去;践行社会责任坚持品质至上,多渠道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以热点助力品牌增长


  大会现场,150余位品牌方高管受邀参与论坛研讨,“品牌力量BrandPower”作为本届大会主题,也是在场品牌重点讨论的核心议题。


  打造世界级品牌。麦当劳中国、蒙牛集团等品牌就全球宏观经济趋势开展讨论,展示国际品牌成就与经验。在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看来,“世界级品牌打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探索品牌力量是每位品牌人都需要深度思考的核心命题。无论是成熟品牌还是新兴品牌,想要穿越增长周期,都需要不断夯实自身的品牌力量。而在品牌打造的远征路上,我们需要品牌生态的开放环境,以及资源的打通和连接,这样才能打造好品牌的生长土壤,由此才可能长出好品牌。”


  主办方iBrandi创始人兼CEO曾巧谈到,“品创iBrandi这样的一个赋能品牌的平台,助力品牌提升,推进品牌全球战略。好的品牌不仅是民族的品牌,更是世界品牌。”


  闯出全球化品牌。夯实并展现品牌力量,向成熟品牌学习是第一步,走向全球也是目标之一。包括小米国际、安克创新、名创优品等品牌出席,共探海外市场,以创新力、组织力和差异化思维驱动,闯出全球化品牌,深度拓展全球化布局。


  新锐品牌扎根生长。除了成熟品牌和全球化品牌,伴随着新消费浪潮,更多“国货之光”不断涌现,穿越周期,塑造更强品牌形象。观夏、泡泡玛特、参半、奶糖派、王小卤等品牌表示,产品、文化、营销、供应链打造、数字化、用户运营等维度,都是品牌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环。


  老字号焕发新貌。同仁堂健康、时尚控股等在创新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的老字号企业现场分享了品牌焕新发展的优秀经验,通过跨界联名、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在传统成熟品类中重塑价值,启航百年品牌的焕新之旅。


  专家表示,中国品牌走出去需要具备两大核心能力:第一,从产品出发,让产品更极限地接近消费者的痛点,或者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永远是每一个企业在任何时刻要扪心自问的事。第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不同。中国的品牌要关注全球的共性,同时要用自己的体系看到当地文化和消费的差异是什么。


  消费市场面临新机遇


  随着经济和消费业态的全面回暖,中国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随之而来的,新人群、新需求、新模式的出现为中国消费市场正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由iBrandi品创出品的《2023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同期发布,报告调研面向包括X、Y、Z、α四个世代,一线到五线城市,各收入阶层的中国消费者,问题覆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态度、消费行为等层面,全面洞察2023年中国消费者五大消费趋势。


  一是中国消费者在消费时变得更加冷静、理性,有意识地衡量消费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试图在“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间找到平衡。


  二是双向互动。与从前不同,中国消费者正在主动参与品牌共创,并通过社交平台放大创造力,反哺品牌营销和研发的创新。


  三是深度“阅己”。经过了重大生活转变的中国消费者正在调整适应节奏,回归原有的生活。在向内探寻的过程中,消费者学会了“阅己”,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正在调整其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悦己经济”的崛起,标志着消费者正在注重自我提升、自我投资,将自我感受放在首位。


  四是情感认同。有同理心、有社会责任感、会换位思考的品牌受中国消费者关注,品牌传递的公众价值也正倒逼消费者对自我行为和消费行为的认知转换。


  五是本土认可。中国消费者会优先选择文化、设计、理念更贴近本土习惯的产品。(记者高娜)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