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历春节,格力以“中国红、智造蓝、环保绿”的崭新广告形象登上纽约时报广场。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珠海格力电器在“世界十字路口”向海内外中华儿女送上新春祝福,并再次诠释了“中国制造”的科技实力与企业价值。
这是格力电器登上美国地标户外屏幕的第12年合作。2011年,跟随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亮相,格力就开启了向世界传递“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产品追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格力用宣传行动展现其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参与智造时代的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坚定信念。
多年来,格力完成了一个国际化家电企业的成长蜕变,在塑造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理念,从“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从科技领先到服务世界,在品牌不断凝炼升级的同时,产品也不断创新发展。
以格力“代言”中国品质——“家用空调全球销量领先”
格力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巴西市场,2001年在当地投资建厂,是第一批进入巴西发展的制造业企业之一,也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言。2016年,格力中标里约奥运会多个场馆和奥运村、媒体村等配套项目;2018年,格力携手国家电网,为巴西美丽山二期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所有换流站提供全套暖通空调服务;2021年,格力中标巴西圣保罗黎明商场一期3000RT离心机项目。据悉,格力的销售网点已覆盖巴西27个州和联邦区,拥有超过200个经销商和1600个售后服务网点。
格力在巴西的发展历程是格力多年来坚持以高品质获得全球市场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逐渐被世界认可的明证。经过不断努力,格力在技术、质量、产品形象上的不断提升,做到了以自主品牌走向世界,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选择格力。
格力电器产品已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欧睿数据统计,2021年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2%,位居全球第一。
在落幕不久的卡塔尔世界杯赛场上,格力的身影依然闪耀。据悉,在本届世界杯中,教育城体育馆、974体育馆、麦蒂娜娜球迷村等多个场馆的中央空调均由格力电器提供,总计高达四万多台。与往届不同,作为首次在海湾地区、北半球冬季进行的世界杯比赛,卡塔尔的气候即使到了冬季,最高气温也可达到30摄氏度左右。因此,为开放式的户外体育场供冷,是各个场馆的必要刚需,更是对空调设备的极端考验。此外,卡塔尔在承办世界杯时做出绿色低碳的环保承诺,致力于让本届赛事成为首届“碳中和”体育赛事。种种要求下,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格力是当仁不让之选,再次证明了自身技术实力和领先行业的产品特质。
以绿色发展书写中国智慧——“碳排放减少85.7%”
作为全球型工业集团的格力,凭借在多领域国际领先的硬核创新实力,向世界诠释了“中国智慧”。
2021年,在全球制冷技术创新大奖赛上,格力电器与清华大学联合团队研发的“零碳源”空调技术,从全球近百个国家2100多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大赛组委会测算显示,该系统能够实现节能85.7%。据预测,普及这种空调技术,有潜力在2050年前实现累计全球碳减排达1000亿吨,相当于1160亿棵树100年的碳汇量。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一共采用了4台格力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此机组具备高速电机直驱双级叶轮、补气增焓、永磁同步电机技术,在各负荷率下均能高效运行,节能可达40%以上。
在各大型活动赛事中惊艳亮相的格力,其背后正是自主创新的核心科技支撑。节能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产业技术升级,还是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
以创新引领表达中国自信——“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创新让中国品牌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和更广阔的道路,格力因此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格力搭建了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依托的多层次、高水平研发平台体系,形成了全员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链驱动价值链,以价值链支撑创新链,实现产学研的高效转化。格力的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管理环境等,都充分显现了强大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仅是格力电器始终坚持的发展方针和目标,也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有力承诺。
过去十年,格力始终坚持对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的全力支持。据悉,截至目前,格力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超10万项,拥有35项被鉴定为“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支撑企业发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模式。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格力走进了卡塔尔世界杯、提出的两项压缩机国际标准经18个国家投票通过立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行业标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说:“格力的目标从来不仅是海外市场的开拓,更重要的还在于带着中国制造走出去,带着优质的产品走出去,带着高端技术走出去,最终实现民族品牌走出去,让中国制造的技术、产品服务于全世界。”(岳宣)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