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扩投资火热开局 重大项目加速起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2-01





  兔年伊始,全国多地扩投资火热开局,一批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提速,冲刺“开门红”。从透露的新一年投资计划来看,传统基建项目继续挑大梁,新基建项目加快布局,产业项目中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相关领域成为热点。业内人士预计,在多方政策加力支持下,一季度投资将保持较高速增长。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深圳科技馆(新馆)项目建设现场,钢筋绑扎、焊工焊接等施工作业有条不紊。中建二局的30余名管理人员与近百名工人在大年初四就回到工作岗位,打响了开春“第一仗”。


  目前,该项目主体钢结构已封顶,正全面推进机电安装、二次结构施工,建成后将成为深圳科普教育、科教创新的文化交流核心平台。


  春节复工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发出开工“动员令”,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成为新年关键词,一批批重大项目加速起跑。


  1月28日,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启动,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其中,“开工一批”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年度目标6896亿元。


  同一天,陕西省启动2023年一季度开工省市重点项目795个,总投资5646亿元,同比增长26.3%;年度投资2285亿元,同比增长21.6%。


  1月29日,广东多地纷纷推动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例如,广州一季度共开工、签约项目460多个,总投资超6800亿元;深圳今年首批开工的26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295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表示,当前全国多地积极抢抓重大项目建设,基建投资仍将是2023年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新老基建齐抓并进


  开工号角吹响,新一年各地投资计划也浮出水面。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安徽、宁夏、河南、内蒙古、辽宁、甘肃、湖北、海南等省份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锚定两位数。浙江、广东、江西等多地年度投资额超万亿元。


  交通等传统基建项目将继续挑大梁。2023年,广东铁路项目争取完成投资1200亿元,同比增长15%,达到全国铁路投资的1/6;机场项目争取完成投资119亿元,同比增长53%。甘肃将加快建设兰州北绕城高速,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


  与此同时,各地新基建加紧布局。湖北提出,加快推进“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中金武汉数谷等25个重大项目,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北京计划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


  “多地密集上马新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选项。”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胡拥军说,新基建一头连着当前的关键性投资,一头连着未来的高质量供给,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更是2023年加快提振市场投资预期的必然要求。


  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相关产业领域也成为热点。例如,今年陕西开工的重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20%。辽宁大连今年谋划储备推进的重大项目中,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项目数量占比达到52%,同比增长40.2%。


  多方政策支持加码


  重大项目加速起跑的同时,各项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日前表示,2023年将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资金,强化要素保障。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从国家层面,春节前后将集中下达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将显著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


  近期多地也密集出台各项举措,在促进有效投资等方面发力。例如,安徽提出,用好回收资金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对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两新一重”和民生补短板领域投入力度。上海明确,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专项债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扩大投资政策和工具,加快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


  “2023年基建投资还会保持高于常态水平的较快增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2023年专项债提前下达时间前移,2022年底强调要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填平补齐,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条件的不得停工等,均表明2023年一季度基建投资会继续保持较强力度,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


  范若滢也预计,第一季度投资将保持较高速增长。她分析称,当前各地重大项目储备较为充足,项目建设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今年专项债有望延续靠前发力的节奏,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等方式,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方面有望得到比较强有力的支持。(记者 王璐 汪子旭 实习生 李昱佑)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