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世界,中国电动车凭五招制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8-18





  电动车风行全球,中国市场保持领先。2021年,中国市场电动车(含纯电与插混)销售近300万辆,渗透率达15%,今年上半年渗透率更是达到了21.6%。在新能源市场,凭借多年摸索的经验积累,中国造车新势力及传统自主品牌已成为除特斯拉以外的主力玩家。统计显示,在经济性及中端市场,本土品牌以超过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统治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头部的电动车企业也在与全球汽车品牌对垒。2021年,中国电动车出口达到58.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63%,2022年一季度即突破2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与燃油车时代大部分车企将产品出口到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不同,中国车企正雄心勃勃地将电动车产品销往欧洲和北美等地区,硬生生在向零排放迈进的发达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


  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电动车企业保持领先,波士顿咨询(BCG)结合国际视角,从中国市场出发,总结出了五条中国特色的发展制胜实践。


  用户需求导向的产品。“新消费”已成主流语境,未来,“用户需求导向”的汽车产品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大。预计至2025年,仅32%的新车销量来自首购,而68%的需求来自换购或增购。电动车企业开始从特定消费者客群出发,针对使用场景、情感与功能诉求,以及围绕用车过程中的核心痛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一批领先的电动车企业已率先找到了自己的客群,并打造出了现象级产品。


  随着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日趋成熟,主机厂亟须摒弃过往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打造产品的思维,转而通过关注不同客群的特定用车场景,深度挖掘消费者在情感及功能上的需求,打造真正可以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产品,这一点尤其值得外资品牌注意。


  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品牌,能否正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充分倾听当地市场的声音,并结合自身品牌的价值主张来打造电动车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车企的成败。


  插混路线异军突起。数据显示,2021年插混市场暴增147%,销量接近55万辆,成为了中国电动车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插混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非偶然。在过去几年中,插混技术持续迭代,当下搭载最新技术的产品在燃油经济性方面甚至已可以向合资品牌混合动力技术看齐(馈电模式下),价格维度更是向同等级别燃油车持续贴近,可谓竞争力十足。另外,“可油可电”的补能方式还有效缓解了里程焦虑,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


  主机厂们早有察觉,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对插混技术进行布局。从2020年年底开始,中国领先整车厂都相继发布了拥有自主技术产权,且性能领先的插混动力技术及配套车型。与此同时,领先主机厂们也在积极尝试将插混技术解决方案以授权或合作的形式,外供给外资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在插混技术路线上,中国汽车主机厂们无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国内市场当前正处于爆发期,相关产品仍旧享受着增长红利。而随着更多玩家入局,市场也将逐步饱和,如何扩大自身技术的“朋友圈”,以及如何将市场从国内扩张至海外,或将是中国主机厂值得思考的方向。


  外资品牌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插混技术路线的潜力。考虑到全新技术开发耗时耗力,外资品牌可以借助自身品牌认可度及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优势,同中国主机厂进行合作、联盟,以快速补强插混车型产品线,共同开拓中国乃至海外市场。


  汽车智能化的跨界合作。新能源的畅销与其智能化和科技感密不可分。在市场需求的激励下,智能座舱的信息娱乐系统当属行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最快的领域之一。BCG注意到,不仅是车企,中国的科技巨头也在该领域“排兵布阵”。科技巨头们用其所长,围绕自身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如导航、流媒体音乐、电商、支付、社交等APP产品),为各自的IVI解决方案提供有力支撑。相比之下,传统供应商则显得略逊一筹,无论在生态体系的丰富度还是软件能力上,都难以同科技巨头匹敌。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整车厂都与BATH中的一家甚至多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尤其是针对旗下的电动车型),并演进出两种常见的合作模式,即自主开发、整合生态或是联合巨头,共建生态。随着科技巨头的进入,当前国内电动车企业在IVI领域上演着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其竞争水准可谓全球最高。


  考虑到中国IVI解决方案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如何将中国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以及成功经验在全球其他市场进行定制化的改良、推广,并将其打造成可以适配全球其他市场用户及APP生态的通用性解决方案,对主机厂以及科技巨头而言,都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价值巨大的议题。


  价值链的垂直整合。随着电动车行业竞争层次加深,中国领先的电动车品牌已在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寻求垂直整合机会,例如电池、电驱电控以及汽车的智能化领域。事实证明,垂直整合战略对于主机厂对成本的掌控,以及提升客户体验等尤为关键。


  今天,如何快速提升自身在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渗透与掌控,已是领先电动车企保证产品先进性以及成本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当下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有力抓手。对于亟待提升自身电动车产品竞争力的汽车品牌而言,充分审视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产品战略定位,通过对外投资或者内生整合的方式,提升对核心环节的掌控已势在必行。而在这个过程中,外资品牌应充分发挥中国资源的优势,并与国际资源、能力进行有效协同,以实现事半功倍的功效。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后带来的变局与机遇,传统主机厂可以通过与之合作,在车联网、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实现加速发展。


  换电模式新纪元。随着市场认可、政策落地,“换电”模式正步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第四季度,国家发布了关于支持换电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和全球汽车行业首批换电技术标准。随后在今年第一季度,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推动换电产业的落地。在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来自汽车、能源等不同领域的玩家都在纷纷布局这一赛道。基于领先玩家对于2025年的规划,换电站的数量将从2021年的不足1500个增长至2025年的3万个以上,实现暴发式发展。


  考虑到行业当前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电动车企(尤其是国际品牌)应重新思考其相关产品的补能战略。车企一方面可以效仿行业领先玩家,独立打造换电产业生态,另一方面,考虑到独立打造换电生态有着较高资本和技术壁垒,合作共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力图打造换电生态的整车厂、电池制造商、换电站运营商等玩家都是潜在合作对象)。


  目前,换电模式也在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这为中国日趋成熟的换电技术及商业模式提供了潜在的广阔舞台。


  自195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红旗轿车下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0余年。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仿到创新、从合资到自主,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BCG强调,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电动车赛道,中国电动车行业的领先玩家更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快车道,值得力图在中国电动车市场有所作为的国内外品牌学习、借鉴。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企业也应积极总结在中国市场获得的领先实践经验,助力其出海业务的成功发展。(记者 秦志刚)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