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如今,浙江洛舍已经成长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钢琴制造中心,其生产企业数量达到了46家,包括作坊式个体户则为69家,占据了全国钢琴企业的1/3,年产钢琴超过5万架,大约占全国钢琴总产量的1/8。
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的洛舍镇是我国有名的“钢琴之乡”,这里存在着一个基本完整的钢琴产业链。迄今为止,洛舍镇已经从事了30多年的钢琴生产事业,钢琴制造业已经发展为一种别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在钢琴产业发展期间,更是兴起了与之相关的木业产业,钢琴生产和木材加工成为了洛舍镇当地最突出的经济支柱。
洛舍镇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业小镇。在1984年以前,它和钢琴行业几乎没有半点瓜葛,后来之所以参与钢琴生产,都源自于30年前的一出“偶然性事件”。
筚路蓝缕几多艰辛 奠定坚实发展基础
洛舍钢琴兴起于1984年,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洛舍一家玻璃厂当厂长的王惠林出差到上海,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大街上排着长队买钢琴的人,木匠出身的王惠林脑海中闪过一个年头:“以木头为主的钢琴,我们洛舍为什么不能做做看?”
当时,上海钢琴厂是国内最好的钢琴制造企业,通过朋友介绍,王惠林结识了一批上海钢琴厂的技术骨干。经过一年多的交流和邀请,上海钢琴厂以技师何水潮为首的4名钢琴技术人才和王惠林签了合同。当时王惠林给每位技师的工资是250至300元不等,此外还有一万元的保证金和住房。
凭着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1985年10月,德清造出了8架“伯牙牌”钢琴,经鉴定达到国家标准。王惠林办起的这家湖州钢琴厂也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5家钢琴厂,而这家乡镇企业从此为洛舍钢琴产业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在运作的初中期,湖州钢琴厂年产钢琴500多架,职工270多人,主要经营方式为传统的“国营”特色,即码克(音源)、击弦机、外壳、挂弦、油漆等涉及钢琴生产的各道工序基本都是由企业独立完成,这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为当地钢琴业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形成全国营销网络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步入新世纪以后,洛舍镇钢琴企业公司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钢琴行业整体上以年均15%-17%的速度在增长,产业发展开始呈现集群化态势。华谱、杰士德、海尔、中德利等一批钢琴企业也纷纷诞生。于是,在洛舍镇,由早先的一家湖州钢琴厂开枝散叶为多家钢琴企业。加上后来非“湖钢系”人员新创的钢琴企业,2002年前后,洛舍已有25家钢琴生产企业,兼具大中小规模。2002年,洛舍的钢琴产量已经达到8700架,总产值为4420万元。到此,洛舍镇在全国范围内的钢琴营销网络已基本建立,并开始经营少量出口业务。
与国内国际同行相比,随着钢琴生产量化的增加,洛舍钢琴生产也出现了企业品牌缺失、同质化、恶性价格竞争、人才培养不济等不良态势。
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如今,洛舍已经成长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钢琴制造中心,其生产企业数量达到了46家,包括作坊式个体户则为69家,占据了全国钢琴企业的1/3,年产钢琴超过5万架,大约占全国钢琴总产量的1/8。目前,洛舍还开发出了钢琴自动演奏系统,另有钢琴行业技术中心1家,钢琴产业总资产突破2.5亿元,年产值4-5个亿左右,从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钢琴行业从业人员人均月工资大约在4500-5500元之间,在当地属于较高收入群体。
构建条形块状经济 完善钢琴配件产业链
钢琴企业已经构筑成为洛舍镇一种新型条形块状经济。除了年产千台以上的11家大型钢琴企业之外,镇域内还有大量以生产钢琴外壳及相关零部件为主的小型企业,它们主要经营为规模化的钢琴制造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业务,较为完整的钢琴生产产业链在洛舍镇已经初步形成。
例如,一台钢琴一般包含有作琴壳、琴盖、击弦机、榔头、键盘、音源、音板等8000多个零部件,其中85%可以在洛舍镇当地采购到,再如,国内钢琴名企“珠江”和奥地利钢琴名企“克拉维克”已经陆续将它们的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了洛舍镇,它们所注重就是当地相对完整的钢琴生产制造与加工组装产业链。
2015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全国第一拍”落在了洛舍镇。借着改革东风,洛舍镇平整4000多亩废弃矿山,经过复垦验收,腾出了1900多亩宝贵的用地指标。
有了规整成片的土地,洛舍镇钢琴产业园在废旧矿山上拔地而起,目前一期180亩已经建成投用,吸引14家品牌钢琴企业入驻。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