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羊绒之都”不在草原牧区,而在冀南平原!
40年前,清河县是河北省18个贫困落后县之一,那时,30多万人口的清河,人均收入只有83元,全年财政收入只有380万元,百姓们吃粮靠国家供应,花钱靠国家救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常常拖欠发不出去。
40年后,“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清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集散地,如今全县拥有梳绒机3万台,年加工各类无毛绒5.5万多吨,其中山羊绒5000吨,占到全国总量的60%,世界总量的40%,年产值达200亿元。2016年,清河县被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羊绒之都”。
清河县的华丽转身,靠的是什么?清河人说,靠的是深化改革释放的强大动力,扩大开放汇聚的巨大活力!
清河故事
——清河羊绒的发展史是清河改革开放一步一个脚印的鲜明代表和生动缩影
1978年3月,清河县杨二庄农
民戴子禄从内蒙古拉回4吨羊绒下脚料,并对当时的梳棉机进行改造,分梳出1吨多羊绒,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的绒毯厂。
戴子禄用废毛渣梳绒赚钱的事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不产羊绒的清河,出现了一条发展新路子。
但当时羊绒是国家专控商品,分梳羊绒没有大范围兴起。1984年,清河认准正在悄然成长的以羊绒行业为首的家庭工业,出台了《放宽经济政策的24条规定》,支持大家放开手脚搞家庭工业,清河羊绒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闯市场,成了清河人的新选择。1986年,在邢台国企上了8年班的冯子宏开始回乡转行做羊绒行业;汽摩配件、合金刀具等行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当时为了让人们转变思想,清河提出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四个轮子一起转,哪个转得快就让哪个快转’的口号。”清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羊绒市场主任孙连岭回忆说,在政府鼓励的背景下,清河的个体加工户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形成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
可羊绒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由于信息闭塞,多数羊绒企业接触的都是中间商,没有直接品牌商,再加上不了解市场行情,盲目生产,积压了很多羊绒,最后只能亏损倒闭。同时,以羊绒分梳为主的初加工竞争激烈,行情时好时坏,广大梳绒户加工利润微薄。冯子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某国外大牌一半以上的羊绒产品用的是我们的纱线,纱线出口1公斤1000多元,但该品牌1公斤纱线能做出5件围巾来,售价每条能到几千元。
在市场的洗礼中,企业日渐成熟。清河不少羊绒企业开始向深加工转型,向梳绒、纺纱、织衫、制衣全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清河县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副主任郑春雨表示,如果说20多年前是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成就了清河羊绒,而现在则要靠设计、靠科技、靠品牌。
清河与一些高校、服装设计机构合作,每年设计羊绒服饰1000多款,研发了防辐射、抗病菌等多种功能性产品,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现在,清河羊绒制成品在整个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0%。
据介绍,1998年国内市场羊绒衫的需求量大约是30万件,现在则是3000万件。“近些年国内消费能力起来了,国内市场占公司销售份额越来越大。”冯子宏说,去年宏业给国内某服装企业的羊绒成衣供货量已经达到30万件。
“清河羊绒的发展史,就是清河改革开放一步一个脚印的鲜明代表和生动缩影。”孙连岭说,清河的羊绒产业跟改革开放是同步的,这里既没有草原,也不养羊,却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羊绒产品集散地,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清河羊绒产业。
发展没有停歇,清河羊绒一直在路上。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清河也乘上了这股“东风”,大力发展电商,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县里开设各种免费的电商培训班,聘请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并加大财政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和创业者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2018年,清河淘宝村数量已经达到17个。清河县羊绒市场管委会数据显示,清河全县共有不同规模的网店3.5万家,从业者6万人,电商年销售额近50亿,“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清河模式”已成 为“中国电商三大模式”之一。
清河密码
——企业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我们的改革就抓什么,我们创新就推进什么
在全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清河为何能成为耀眼的明星?清河故事背后的“清河密码”是什么?
改革是“清河密码”的重要内容。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了下来,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指明了方向。当时,河北省有个提法:“四个轮子一起转,集体企业多加油”。时任清河县委书记段连庄和县班子成员带领各级干部先后到江苏、山东等地参观,回来又和大家一起找信息,跑门路,忙得不亦乐乎。可跑腾了一个多月,全县计划兴办76个集体项目,可到头来只办成了两三个,还半死不活。干部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冷却的气氛,促使县委一班人冷静思考:为什么一些外地集体企业兴旺发达,清河就办不起来,难道把路选错了?于是,他们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找答案。
他们来到西关村,这个只有97户的村子,只有6户农民半明半暗地搞汽车滤芯加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时间不长就发展到76户。
改革不能照搬别人的方式,更应该走好自己的路子。最终,县委班子会议确定:“四个轮子一起转,哪个转得快就让哪个快转。”以家庭工业为突破口,民营经济在清河正式上路了!
路子选准了,商品生产犹如干柴逢烈火,全县呈现出“一户致富,几户跟,几户富了带全村”的兴办家庭工业热潮,一年时间,全县就有1900多户农民办起了家庭工厂。
紧接着,1985年5月1日,清河县又出台了《中共清河县委·清河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搞活农村商品经济的意见》,极大促进了当即商品经济发展。到1989年,全县涌现出的羊绒加工、汽摩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的专业乡镇达到9个,专业村142个,有60%的农户走上务工经商的致富路,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较1983年相比增长了20余倍,清河成了名列全省前茅的富裕县。
几十年后的今天,同样靠改革,清河人继续挺立潮头。
“‘掌上办证’真是太方便了,原来需要股东坐飞机回来办理的事,现在足不出门就给办好了。”近日,河北宇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办事人员刘英智深切感到“互联网+政务”给他带来的便捷。
原来,刘英智曾到清河县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咨询办营业执照的问题,没想到在大厅帮办人员的帮助下,他通过“掌上办证”,不到一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这让身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刘英智惊喜不已:“原来办个营业执照光资料就需要准备一大摞,等股东都到场签字又是好几天,现在点点手指就能办好,这项改革真是太便民了!”
清河大企业多,这些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股东,不一定天天待在清河。如何全天候满足群众和企业的咨询服务需求?如何为他们提供便捷、高效、环保、廉洁的行政审批服务?如何顺应企业自助自主网上办事的大趋势?4月初,清河经济开发区率先推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智能化审批服务,将业务审批从服务大厅搬到电脑或手机上,实现“企业办事不出门”。通过“掌上办证照”APP等智能化审批系统、上门服务和专人帮办,完成商事登记、投资项目“全不见面”审批服务,审批效率和审批质量得到双提升。
“掌上办证”看似是改革审批环节的一个小举措,背后折射的却是清河人直面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企业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我们的改革就抓什么,我们创新就推进什么,让企业在改革创新中获得更大利益,实现更大发展。”清河县经济开发区的一位负责人说,就是通过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权力“减法”做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如今,唯一入围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县域省级开发区,全国第一个“改革创新示范园区”,全国首个“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创新园区”,全国首个“非公企业党建示范园区”,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园区,河北省汽车及零部件名区,河北省首批、邢台市唯一一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均落户清河。
清河愿景
——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在新时代走在最前列、在新征程中勇当尖兵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邢襄各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河的改革开放怎样“向前走”?现有特色如何保持?内生动力如何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清河县委书记刘彦涛说,报告的内容让清河人心里更有底了,发展底气更足了。
开阔的视野,引领创新的思路。“清河人将以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奋力挺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刘彦涛介绍说,清河将紧紧围绕“创新、强企、解难、惠民”主题,抓住产业、项目、招商等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努力在创新创业中谋求新发展,在服务发展民生中实现新作为。
如何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在创新创业中实现新作为?目前,清河正全力实施精神提振战略,积极探索建立“1+3”教育架构。“1”,即:抓住共产党员这个“关键少数”,在全县建立县镇村三级信仰教育“学思堂”,增强党员为清河谋发展、为百姓谋福祉的激情和责任。“3”,即:加快建设先进模范“荣誉堂”、清河发展“创业堂”和360状元公园,在全县营造鼓励、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人创新创业谋发展。
围绕服务发展和服务民生,清河正在实施环境提升战略。一方面着力打造发展硬环境,加快青阳新区、羊绒小镇等重点工程建设,快速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魅力之城,增强清河聚集力和吸纳力。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简政放权,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先后出台亲商重商“十条”、项目招商新政六十条等优惠政策。同时,依托清河特色产业,在羊绒小镇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创业活力。
今年,清河还将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实施产业提档战略。将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打破县级班子既有分工,吸引骨干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参与,成立5个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还将重点抓好“6+4”工程,即:6个重点项目和4个招商平台。力争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清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清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羊绒之都”是清河改革开放的鲜明符号。40年间,清河敢闯敢试,走在全市改革开放的前沿;今天的“中国羊绒之都”,将继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挺立潮头、踏上新征程。
转自:邢台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