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村的华丽蝶变
振兴村,从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到如今“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一方沃土,包揽20多项国字号荣誉的全国乡村振兴典范,是什么让振兴村实现了如此华丽的“蝶变”?
“转型,才能跳出传统的发展套路,才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振兴人先知先悟,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挖文化”,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一业兴到各业旺,经济发展由“黑”转“绿”,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思路之变
乡村旧貌换新颜
振兴村地处上党区东南部老雄山脚下,原名关家村,村民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由于山高石头多,祖祖辈辈过着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的苦日子,挖煤、卖煤是唯一的主导产业。改变千百年来的落后面貌,建设一处生态宜居的新家园,是世代村民的梦想。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解决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突出问题,作为当地主要煤炭企业的振兴集团,主动转变增长方式、积极谋求多元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上马煤矸石砖制造和洗煤项目,实现能源的循环开发和清洁利用。同时,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商贸物流。
思路新,天地宽;方式变,成效显。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增长方式,不仅使企业效益得到迅速提升,而且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振兴村靠吃“资源饭”挖到第一桶金。
以企兴村,兴企建村。2007年,振兴村拉开新农村建设的序幕,投资8.5亿元,建设新村(包括振兴村和向阳村)。为确保农耕文明传承、传统民居保护和现代功能开发达到和谐统一,建设之初,村里就定下“三不”原则: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
3年时间,村里新建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569套,配套学校、卫生院、宾馆、超市、公园、广场、会堂等,全村2000多人从破旧的土房搬进窗明几净的新房。同时,村里实施山坡植绿、身边增绿、庭院披绿三大工程,规划建设“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山坡绿化的同时也催生了绿色经济。
走进振兴村,就如同走进一座美丽的花园,山上苍松滴翠,村内别墅林立,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古风神韵相映成趣。房屋依山而建,整齐划一又不失协调自然,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装点起美丽乡村五彩斑斓的生活。
发展之变
文旅产业气势如虹
“煤海虽广,总有尽时;赢得未来,唯在转型。”振兴人深谙此道。
振兴村背倚大雄山,四周群山环绕,生态环境优渥,与天下都城隍、南宋五凤楼紧依紧邻,与河南红旗渠、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咫尺相望,自然风光独具风韵,当地还素有“王莽赶刘秀”“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汉文化传说,存有“马刨泉”“翠岩寺”等遗迹,雄山书院至今流传着三阁老讲学传经、教化村民的故事,古韵深厚。
有山有水好风光,且静且娴雅情致。何不借景生财?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振兴村开始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从生态环境、民居建设、景点挖掘、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入手,精心打造、匠心独运,发展振兴乡村旅游,开拓“新的可能性”。由此,煤炭为基、文化旅游为魂、现代高效农业为本的发展思路愈加清晰。
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广场和红色收藏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孝廉公园,鹿乳奉亲、啮指痛心……24个石雕讲述24个孝道故事,充分展示传统孝道文化;
全国首家村志收藏馆开馆,收藏各地150多个明星古村的村志1800余册,纳千家之风,集众家之长;
……
2010年起,振兴村先后建起抗战主题广场、孝廉公园、花间堂、槐荫寺、农民艺术馆、工人文化宫、民俗山庄等人文景点,特别是2019年,初心园开园,内含党群生活馆、家风家训馆、百家姓馆、展览馆、村史馆等,成为文化教育新阵地。规划建设雄山观景台、蝶恋花海景区、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赛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修通11.6公里景区环山路,从山上远眺,美丽振兴尽收眼底。
与此同时,从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营销策划出发,振兴村大型活动丰富多样、高潮迭起:从“春节嘉年华”到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从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艺术节到五月端午民歌大赛,从九九重阳金秋文化旅游节到国庆节文艺晚会,形成“季季有看头、长年不断线”的文化风景线。
如今的振兴村,已然成为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文化内涵与经济产业共生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
格局之变
多元发展齐头并进
转型,是振兴的出路,也是振兴人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坚持不懈的“功课”。
2018年,振兴小镇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着人流、物流的聚集,振兴村紧扣乡村振兴主抓手,加紧产业发展战略布局,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旅工结合、旅商互促,经济发展活力足。借助振兴的品牌效应,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马刨泉矿泉水、上党振兴村酒、振兴村老陈醋等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的农产品销售火爆,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容纳160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一条街人气爆棚,成为网红打卡地;全村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6处、民俗养生会所9处,餐饮住宿生意红火。
人才学院聚焦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主题,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整合多方资源,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成为全市、全省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
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抢占产教融合新高地。围绕办一流乡村教育的目标,与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成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振兴分院,力争办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匹配、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相融合、学生毕业与学生就业相同步,全市一流、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教育名镇。
建设孵化基地,汇聚人才“聚宝盆”。振兴小镇全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人才创新基地、农民讲习所、党政培训园、振兴会堂、乡村旅游创业街及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六大方向,支持各类双创主体开办新企业、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立新模式、开拓新市场,为现代农业注入新要素、为产业兴旺增添新动能。
建设康养中心,打造生态宜居胜地。高标准建设振兴康养中心,提供“医、康、养、护、乐”五位一体的康养服务,实施“互联网+智慧医疗”信息技术,构建以振兴康养中心为主体的医联体大数据中心,让其成为集养身、养心、养性、养德、养老于一体的旅游度假首选目的地。
转型不停步,创新有活力,前进有动力。振兴村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业看农业,一个个高成长、高附加值,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广的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成为一面“由黑转绿”的旗帜,高高飘扬,艳丽夺目。
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村恰如其名。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振兴人正以奋斗者的姿态努力书写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时代答卷。
转自:长治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