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出行总部落户苏州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2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2021年“新年第一会”工作部署,3月20日,苏州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在相城区召开。


  今年以来,全市各板块及数字产业园实施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69个,投资总额超650亿元。曹操出行总部项目开工,计划总投资约40亿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许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出席推进会,共同启动项目建设。推进会后,许昆林、李亚平会见了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一行。



  在“新年第一会”上,我市设立十大数字经济产业园。推进会上,举行了苏州市数字经济企业入驻仪式,国科数据中心、航天宏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文高智汇、国泰新点、弘云科技、中金花桥、360安全科技、中新赛克、汤恩智能等十家企业代表上台启动入驻。


  相城数字金融产业园已集聚相关企业354家、基金157支,现场,长三角金融业发展联盟及君联资本、达观数据、国乾数字、缓流科技、长通互联、翼帆数字、成方云、开博通链、天合启信等一批数字金融企业集体入驻。



  新开工的曹操出行总部项目位于苏州高铁新城,涵盖互联网专车、出租车、曹操帮忙、曹操商城、曹操租车等业务,预计到2026年可累计实现营收超1200亿元。曹操出行是吉利控股集团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目前已在全国57个城市运营。


  魔门塔公司是一家定位于打造自动驾驶大脑的独角兽企业,会上宣布完成C轮总计5亿美元融资,战略领投方包括上汽集团、丰田和博世。



  推进会上,市委市政府就下一步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作了工作部署,并发布《2021年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工作三项清单》,通过重点任务、项目、责任三项清单,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会议要求全市各板块各部门:


  ★要不断强化数字思维,前瞻性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智造中心和数字文旅中心,打造领先水平的数字融合先导区、数字开放创新区,尽快实现建成全国“数字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的总体目标。


  ★要培育一批数字产业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区块链应用先导区,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要推进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公众服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协同应用,将苏州建设成为大数据助力转型升级示范区。


  ★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产业园区,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国际一流数字创新生态。



  吉利控股集团是一家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并涵盖出行服务、数字科技、金融服务、教育等业务的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集团,资产总值超过3900亿元,连续九年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目前,除了曹操出行总部项目,吉利集团与苏州在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共享和设施配套、汽车租赁等领域已展开深度合作。


  其中,吉利智能驾驶全球研发中心项目签约落户相城,是吉利集团在汽车无人驾驶领域技术研发、产业运营的唯一下属公司,将着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小灵狗出行项目预计2至3年内在苏州投入运营电动汽车7000辆左右,目标发展为租车平台领域的上市企业;充换电设施建设总部项目加快推进,目前位于轨交2号线大湾站站房西侧地块的首个综合能源示范站已基本建成,预计3年内在苏州完成88座换电站建设、推广14000辆换电车型。


  会见时,许昆林、李亚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李东辉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吉利集团积极投资苏州表示赞赏和感谢。


  许昆林、李亚平说,苏州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善,特别是汽车产业链十分完备,为吉利集团各项目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同时,苏州数字金融、区块链等产业发展集聚度高,与吉利集团的业务布局、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希望吉利集团不断创新模式,紧跟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不断深化与苏州的全面合作,将曹操出行打造成更大量级企业。苏州将一如既往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营商环境,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李东辉感谢苏州对吉利集团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说,苏州产业基础好、营商服务优,近期不断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转型成效明显。吉利集团十分看重苏州的发展环境和潜力,曹操出行总部的落户,就是把智能出行这一集团最重要板块放在了苏州,将加快智能驾驶、动力电池等技术的应用和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同时,进一步调动集团数字金融、区块链等方面资源,加强与苏州的合作。


  省金融业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徐立;市领导王翔、俞杏楠、杨知评、王飏、沈觅,市政府秘书长周伟,各县级市(区)和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相关企业代表参加有关活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