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赵家庄白水杏产业的成功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探索出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刘业飞 摄)
右玉,曾经的黄沙漫天,如今已是人尽皆知的塞上绿洲。几年的发展,繁峙的白水大杏也叫响了全国,紧邻的河曲也从原先的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耕地能力下降,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水土保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隰县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坝滩联合整治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工程,紧扣“玉露香梨”产业发展为中心,昔日荒滩地变身聚宝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山西省各地坚持水保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走出了一条条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如今,荒山绿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石头山变氧吧
在右玉提起王占峰,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二十多岁的王占峰顶着“万元户”的头衔,扎进了石砲沟这个荒沟里植树造林,如今40多年过去了,凭借着他一个人的坚持,石砲沟从原先的荒山野岭,变身为绿油油的天然氧吧。
看到石砲沟的巨大变化,来这里的人都不由地会问:“您一年栽了多少棵树?”而王占峰的回答,已经最初的百棵、千棵,变成了如今的十亩、二十亩了。随着这些数字的增长,石砲沟的绿化面积由原先的150亩扩大到了3200亩。王占峰也多次受到了省、市、县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获得“山西省青年植树造林标兵”“山西省生态建设标兵”“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标兵”“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同王占峰一样,右玉县李达窑乡水保大户李云生,靠着自己一家人一棵一棵地植树,硬是将1万亩的荒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以前,一下大雨沟里就会发洪水,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再也不见那样发洪水的情景了。”
提起栽树的难,李云生眼中泛起了泪花,最早他栽树时要挑着两桶水走四五里山路,才能栽好几棵树,不过成活率还特别的低,多少次想放弃的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栽树最关键的还是水,右玉县水务局得知他的困境后,给他打了水井,铺了管道,栽下的树成活率一下就提高了不少。
树多了,环境好了,右玉县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塞上绿洲”的美誉叫响了全国。王占峰种的经济林有了效益,李云生正谋划着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游客来了可以采摘、亲近大自然,到时候村民们的土特产就不发愁卖,还能开办农家乐。
右玉县水利局局长李永亮说,近年来,右玉县坚持把水保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发展水保产业,一手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一手巩固提升治理成果。目前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面积累计完成917.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来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61.2%。“做好生态和旅游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把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巩固脱贫攻坚的优势,绿水青山正在成为广大群众的‘幸福靠山’。”李永亮说。
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该省各地就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涌现出了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后来又在全国率先推出户包治理、“四荒”拍卖、大户治理等先进模式。2005年,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进一步鼓励推动民营水保大户治理。户包治理、拍卖治理,不仅调动了农民治理小流域的积极性,也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截至2018年年底,山西共有民营水保户28万户,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5亿多元,治理开发“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
荒滩地变金山
在临汾隰县,坡耕地项目实施前,老百姓种植玉米亩产效益在500元左右,项目实施后,老百姓种植发展梨果产业,亩产量达6000斤,收益翻了20倍;沟坝地建设后,昔日荒沟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的高产田、稳产田,老百姓亲切地把沟坝地称之为“吨良田”,让老百姓口袋也跟着鼓了起来,把绿水青山变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隰县按照“治理大流域,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服务大农业”的总体思路,坚持塬坡沟川总体规划,田林水路整体设计,将生态建设、休闲旅游、园区建设、特色农业合理布局,一步规划到位,逐年梯次推进,强力推进塬坡沟川综合治理,田林水路配套建设,农林牧副协调发展,形成了“垣面梨果戴帽、垣坡绿化缠腰、沟底坝地穿靴”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治山保水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典型路子。
“以前地里种玉米,浇不上水,都是靠天吃饭。”在繁峙县繁城镇赵家庄村,村民刘富安一边整理刚采摘的杏子一边回忆说。地处山西东北部的繁峙,是典型的土石山区,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如今老刘一家种了十多亩的杏子,他所在的赵家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杏之乡”。 这几年,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赵家庄实现了“网贷下乡”和“农产进城”双向流通,还连续两年举办了杏花节。
赵家庄白水杏产业的成功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繁峙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探索“生态﹢扶贫”新路子提供了成功借鉴。2016年开始,繁峙大力实施坡耕地改造、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等重点水保项目,对赵庄河流域内的15个村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整沟治理,立地条件较好的村发展白水大杏产业,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实施整体搬迁和土地复垦,对荒山荒坡实施生态绿化,对沟底河道进行流域治理和景观开发。如今,赵家庄周边的15个村已种植白水杏1.3万亩、仁用杏1万亩,涉及农户2664户,贫困户参与率达到100%。
和赵庄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一样,围绕脱贫、服务脱贫是所有水土保持工程的“硬任务”。“2017年以来,该们实施坡耕地改造2.37万亩,总受益人口8900人,其中贫困人口3100人。”繁峙县水利局长刘平牢说,“以种植玉米为例,平均每年每亩可增产131.2公斤,每公斤按1.6元计算,每亩增收210元,总增收496多万元。”
脱贫攻坚和水保工程的统筹推进,极大地调动了群众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积极主动性,也使水保项目的效益不仅仅表现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还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有了绿色“资本”
今年47岁的韩俊寿是繁峙县东山乡中庄寨村的村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但是自己家的十几亩地种玉米,一年下来只能挣一万多元,迫于生计韩俊寿只得在外打工补贴家用。而今年,他终于可以留在村里每月也可以领着3000多元的工资了。
能有这份工作,韩俊寿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在大同做生意赚了钱的本村村民张利国老人,今年67岁的张利国,在外“漂泊”40多年后,又回到中庄寨村。
“两年前,该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又回到这个生该养该的地方,就是要圆梦。”在繁峙县东山乡中庄寨村兆丰农林基地,67岁的张利国对记者说。“该21岁当了村支书,当时就想把村里这座荒山变成乡亲们的‘金山’,但是后来去了大同开了建筑公司,这次回来该就是要把这个‘金山’的梦圆了。”
在大同做生意,他看到当地老百姓种植黄花赚了钱,他就琢磨着如何把黄花引回家乡,通过农业专家的多次论证,繁峙也是可以种植黄花的。他就立刻回乡,通过流转土地、拍卖荒山,他开始向村民们推广种植黄花。
“该们是‘公司﹢农户’模式,村民负责种植、采摘黄花,公司负责深加工和销售,3年后土地返还给老百姓,由他们自己管理。”2018年,通过实施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灌溉难题得到解决,“荒山绿起来,主要靠水。”老张高兴地说,目前已有2000多户村民跟着他种黄花,去年光是工资就发了380多万元,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下一步,老张打算带领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春天看杏花、梨花,夏天看黄花,秋天看红梨,冬天看红叶,一年四季都能来旅游!”
“过去,人畜耕种的土地现在已经转变为机械化种植,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欢迎。”兴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五年总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58平方公里,经初步测算,在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中,可建成坝滩地50亩,梯田100亩,造林600亩(其中经果林200亩)。坝滩地每亩增产粮食200公斤,每亩可增收400元。梯田每亩增产粮食100公斤,每亩可增收200元。经果林以种植核桃林为例,每亩产30公斤,每公斤按16元计算,每亩可增收480元。
兴县的水保项目区涉及总受益人口5.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7万人,占全县总贫困人口的22%),到项目初步见效的2020年人均年可增收189元。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管化冰说:“截至2018年年底,山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美了生态、富了百姓,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源泉。这满眼的绿意,将为三晋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了这绿色‘资本’,乡村振兴的步伐一定会越迈越大。”
转自:山西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