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省从南到北已经陆续进入“三夏”期间,河东大地金黄色的麦浪翻滚,这几天,夏县胡张乡沙流村村民阎卫军每天都到田地看几次,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前,阎卫军丝毫不敢马虎,地里种的是优质“专用”小麦,这是家里增收的保障。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行动是运城市坚持市场导向,通过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和经营规模化、产销加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来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一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省范围内的种植业结构大调整,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逐步调优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和杂粮、中药材、饲料等特色产业,从而初步构建起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种植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
引领农业迈向更高水平
一朵、两朵、三朵、红色、白色、紫色……5月30日,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带着露珠的玫瑰花娇艳欲滴,一望无际的翠绿中姹紫嫣红,迎风摇曳香飘千里。这里是朔州福茂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玫瑰种植基地,两年前栽的玫瑰秧苗如今已成繁茂之势。这是朔州市朔城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结果。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朔州加大力度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原有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饲草六大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增加种植藜麦、黄芪、黄芩、甘草、板蓝根等经济作物和油用牡丹、玫瑰等油用作物。
福茂玫瑰种植基地员工崔福海介绍,合作社主要以种植中天玫瑰、研究与试验发展,玫瑰技术服务与推广,玫瑰加工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玫瑰餐饮、美容、养生等服务为主。同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旨在发展玫瑰的衍生高端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与北京水木中天植物研究院合作坚持自主研发,从玫瑰的繁育、栽培、花朵有效成分研发等入手,现已建立无公害玫瑰种苗繁育基地120亩和种植基地3000亩,开发出了一系列玫瑰用品及护肤产品。经过两年多的种植试验,中天玫瑰品种优良,产量高,具有多种优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农民在改变中得到实惠
“自打县里出台扶持中药材产业以来,农户种植连翘的积极性高涨,已经形成一方富民产业。”长子县信愿禅耕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赵树盟说。2017年,他在石哲镇刁黄村村里流转了400亩土地,雇用50多人种丹参,在他合作社打零工的农民平均增收5000多元。
利用荒山、梯田地、坡耕地新植连翘的农户,根据不同标准每亩补贴200元-450元;当年新建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根据不同类型每亩补贴1000元-5000元;当年新发展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露地辣椒园区,每亩补贴400元……
为了打破农民想改种植结构不敢改、想种高效作物不会种的尴尬局面,长子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邀请省农科院的十多位专家制定了《长子县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在全县建立6个集科技咨询、人才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来。
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实践中,长子县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全县1100余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种植蔬菜、中药材、小米、红薯等提供产前、产中和销售一条龙服务,成为小农户联结大产业、进入大市场的纽带。
“组合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你看,这样一个苹果能卖16.8元,还出口呢。”6月1日,在临猗县角杯乡上豆氏村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果农吴秀丽捧着一个鲜红光亮的苹果高兴地说。因为富硒而且口感好,所以价格高也不愁卖。
优质优价,市场选择。近年来,山西农业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一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调优农业种植结构。
“加法”,就是着力推进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五大行动”。深度开发杂粮,到2020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将增加到16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将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减法”,就是引导农户在非优势区域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全省11个市将普遍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将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以上。“乘法”,就是以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为路径,拓展产业多功能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产业龙头项目,依托龙头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除法”,就是淘汰过时、低效低质种植品种。切实健全制度,持续推进,推动农业种植结构向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本轮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我省将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稳定粮食生产,统筹粮经饲发展,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张云)
转自:山西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