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南农商银行:三代农信人的传承


弘扬“大挎包精神”山东行系列报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孟庆贺 李宏迎 吴祥昊    时间:2021-07-12





  【编者按】:位于济南转山西路一号的山东农村金融展览馆里,存放着一件年代久远的粗布挎包,在布满补丁的挎包表面,原来绣着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似乎在静静讲述着曾经难忘的历史。


  挎包的主人叫李金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山东兰陵县(原苍山县)农村信用社工作的一位“农信人”。从事农信社工作27年的他,因常年背挎既存款又贷款的“大挎包”走乡串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大挎包”“百事管”和“贴心人”。


  在新中国建立早期,这位“脚踏乡村土,服务三农事”的李金玉受到广泛赞誉,成为“全国金融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他的精神也因此被赞作“大挎包精神”。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迎面向我们走来的乡村振兴也在新时代展现出农村发展的新生态。


  新时期、新时代、新征程提出了新要求。怎样应对新要求,成为奋斗在三农一线的金融工作者的新课题:农村金融工作能否回归本源和初心?当年的“大挎包精神”还能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农村新生态背景下,“大挎包精神”又该如何继续延伸?


  在中国银保监会山东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国经济周刊等中央媒体,组成弘扬“大挎包精神”联合采访组,深入山东农村对各地涉农金融单位进行了一线采访,并将对形成的系列报道陆续刊发。今天刊出第一篇:《山东莒南农商银行:三代农信人的传承》。


  “孩子,信用社养育了我们三代人,不能到你这一代与信用社断了根。”父亲的一句话,把刚刚成为人民教师两个月的刘庆华拉近了农信人的行列。2007年,这位毕业于临沂大学外国语的学生党员算是与农商银行结了缘。


  带着父亲的嘱托,怀揣梦想,刘庆华在山东莒南农商银行最偏远的基层摸爬滚打了十四个年头,从一名基层的员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支行行长、一名优秀的基层党支部书记。


图片1.png


  每一分钱都是国家的,咱一分都不能丢


  刘庆华的爷爷于1969年成为农信社的农金员。老人厚道勤奋、乐于助人,深得周边村民的信任,是周边几个村知名的“银行人”。


  1988年夏天的一天中午,一名不法歹徒趁天热人少之机,来到老人家企图抢却其放在家中的“备用金”。老人与其老伴为保护四千多元的银行资金与持刀歹徒殊死搏斗,但终因年事已高,被歹徒捅伤。银行资金保住了,两位老人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8年从事农信社工作父亲刘玉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条件,一直在一线的客户经理岗位上,从未调离过本乡镇。


  对辖区内的三十多个村庄,刘玉宝在其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硬是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每个村的角角落落,经他手的累计吸收的存款多达20多亿元无一笔差错。


  “咱干农信这一行,要取得老百姓信任,就得靠腿勤、嘴勤、手勤。”这是刘玉宝常常说的一句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作为革命老区莒南县的农村还比较落后和闭塞。刘玉宝的自行车把上永远挂着一个大黑皮包,里面装着一个记事本:谁家有几口人,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头猪、几只羊都记录在他的小本本上;谁家要卖猪了,他帮忙“抓猪算账”,然后动员卖猪的农民把钱存进信用社;收麦时节,谁家缺劳力,他就挽起裤腿下田帮助收割。


  当地的老百姓对这位没有架子的“公家人”越来越信任,称呼也越来越亲切。远远看到他就喊:“大老刘”来了……


  正是靠着腿勤、嘴勤、手勤的“三勤观”,20多年来,经刘玉宝发放的贷款小到几百元,大到几十万元,累计发放几亿元无一笔不良,也无一笔欠息。


  父亲刘玉宝经常教育儿子刘庆华的一句话就是:咱干农信社这一块,发放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的,组织和领导如此信任咱们,咱一分钱都不能丢,得看护好了才能对得起咱农信社。


  这句话深深印在刘庆华的脑海中。


图片2.png


  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继续传承“农信情”


  刘庆华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下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农商行辛勤耕耘着。


  刚入行时,行领导语重心长告诉他:“你的家庭和他人不一样,你与别的孩子相比更得努力工作,干出对得起家庭的成绩。”分配工作的时候,在学生时代就入党的刘庆华斩钉截铁地说:“我想去工作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带着父亲的期盼和领导的教诲,刘庆华先到了条件艰苦的陡山乡农信社,吃住都在社里,周六周日不回家。为弥补自己业务不熟欠缺,他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学习业务。凭着一股韧劲,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参加工作9个月就被任命为营业室临时负责人,不久被聘为支行副行长;2019年莒南农商银行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刘庆华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和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被聘为洙边支行行长。


  洙边支行是远离县城近二十公里的偏远支行,上任初期刘庆华面对的是业务严重下滑,员工收入少的每月仅拿几百元。队伍情绪低迷,要求调出的和要求辞职时有发生。面对困难,刘庆华审时度势,以背水一战之势开始了他的施政之路。


  党建引领,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洙边曾是新华书店印刷厂所在地,也是当年抗大一分校的活动地,传承着“红色基因”。根据上级党委“一支部一品牌”要求,刘庆华团结支部班子,创造性的推出“洙溪河畔党旗红”党建品牌。组织支行党员学习党史、学习行史,摆现实,讲未来,统一党员思想。而他自己率先垂范:吃住在行里,十天半个月难得回趟家。在他的带领下,该支行党支部与辖区45个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建共建”。“洙溪河畔党旗红”这一党建品牌迅速红遍洙边镇,不仅被洙边镇党员选为全镇党建品牌;还被农商行党委评为党建优秀党支部。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深耕三农。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刘庆华在支行成立了三支“牛队”:“老黄牛队”、“拓荒牛队”和“孺子牛队”。他们扛着队旗,带着资料,背起了挎包,耕耘在全镇45个村庄的田间地头。根据员工业务特长,他将员工和农金员合理分配到三支“牛队”中。通过擂台比赛、网格化攻坚,以纵向拓发展,横向搞竞赛,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半年时间,洙边支行对辖区45个村居的农户、个体户进行了评级授信。至2020年末,完成授信5300余户,占应授信户数的70%,授信金额1.2亿余元。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金融先行。根据农商银行总行党委提出的“一行一特色”要求,刘庆华针对洙边镇有传统种茶、制茶特点,深入茶农、茶企的特点,亲赴实地调研,了解到茶农在每年冬季越冬大棚需要建设资金,茶企收购季节需要流动资金。于是,他和支行一班人以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为链条,适时推出“茶农贷”、“茶企贷”等贷款品种。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解决了茶农茶企的资金问题。仅2020年就办理123笔,金融7600余万元。


  如今,鉴于刘庆华对当地金融支持的贡献,他被洙边镇党委、政府聘为“金融顾问”,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说实话,作为年轻一代的金融工作者,谁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农村的工作环境确实太苦了!但想想农村的金融服务,要是我们不坚守了,农民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就短板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我们农信人已经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让我们离开这片热土,我们还真是舍不得。”采访结束时,刘庆华的一席话道出了大多农信人的心声,让我们既钦佩这些年轻农信人的情怀,也为有这些农信人的守望而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未来。


纠错热线:0531-83122110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