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助“链”动 四川特色产业集“群”成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2-30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示的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四川有6个产业集群上榜。截至目前,四川已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5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43个。产业集群特色鲜明、要素集聚、高效协同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今年以来,四川省税务部门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进企业资金链、供需链、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落实税惠,畅通“资金链”


  作为我国四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四川是科创民企的孵化地。此次入选的成都市郫都区电磁空间安全产业集群,就是聚焦国防科技创新,集聚原始创新主体所打造的专业化、高端化产业集群。


  “作为郫都区智能制造的领军企业,我们已经取得国家专利50余项,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成都瑞雪丰泰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明说。


  航天产品的品质要求和技术含量非常高,制作难度也相当大,无论是前期的技术研发还是后期的精密制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近五年来,公司年均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超500万元,这些资金是我们技术'出新'的保障。”赵明说。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科技创新企业享受税收优惠金额达466.96亿元。如今,成都市郫都区电磁空间安全产业集群已集聚中电科、佳驰电子等29家链主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成为当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牵线搭桥,拓展“供销链”


  畅通的供应链、销售链,是连接企业上下游,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生命链”。高效促进供需匹配,高效整合优势资源,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


  此次入选的岳池县原料药产业集群是当地重要的支撑产业。谈及产品的推广营销,集群龙头企业四川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勇说:“税务部门帮忙搭了桥。”


  据了解,为更好服务原料药产业集群发展,川渝两地税务部门共建川渝医药产业企业信息库,多次召开座谈会推介相关企业产品,助力川渝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双向奔赴”。


  在绵阳,结合绵阳市涪城区智慧显示模组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绵阳市税务部门整合征管、纳服、风险等部门数据资源,为集群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引进和培育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企业,优化供销链条。


  受益于此,四川绵阳艾萨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晶显示面板剥离液,实现就近供货给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以往该类产品由国外品牌供应,其升级或配方调配周期要30天以上。”绵阳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链部部长张力力说,供货仓库建在我们生产线附近,补货效率很高,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目前,该集群已发展企业113家。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税务部门牵线搭桥“补链助企”,累计帮助163户中小微企业达成产销对接项目243个,成交金额2.95亿元。


  精细服务,培育“产业链”


  此次入选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泡菜食品产业集群、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口腔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以“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牙谷”成功打造了“国字号”地理标识。


  眉山市东坡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基地和世界泡菜研发中心,拥有标准化泡菜原料基地46万亩,泡菜企业6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12家。眉山泡菜品类的市场份额占全国1/3、全省1/2。


  近年来,眉山市税务部门聚焦集群内中小企业创业、经营、发展全周期,依托税收大数据和征纳互动平台精准识别企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性提供税收服务,助力泡菜产业链加速完善。


  “2023年以来,公司享受各项税费减免515万余元,帮助我们守住'本味'的同时,实现了泡菜创新工艺和规模化生产。”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何艳平说。


  在有着“中国牙谷”称号的资阳市,税务部门选派业务骨干进驻产业园区提供针对性涉税服务,联合当地财政、金融、银行等部门和机构,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助力打造“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平台。


  “很难想象,集群企业从'0'到'136',产值从'0'到'34'亿元,是在短短7年间发生的。”资阳联耀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夏雪婷说,“今年以来,公司收到出口退税额507万元,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引导各类金融要素资源向各地特色产业集群聚集,激发集群创新活力,努力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贡献税务力量。(记者 陈永康)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