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江宁经开区利用外资增势强劲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26





  日前,江苏南京通过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一口办理”系统办理相关手续的首家企业在江宁区行政服务中心同时领取了营业执照和外商投资企业备案回执,企业负责人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感慨了南京市“一口办理”方式的高效和便捷。除了这种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如今在南京江宁经开区,以“马上办”落实“六个办”,使得营商环境成为了江宁经开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六个办”即服务约办,拓展“7×24小时”服务渠道,企业可随时预约办理审批、服务等各类事项;首问结办,建立“大企服”格局,明确各职能部门对职责所在的服务保障工作负直接责任、首要责任;干部领办,对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创新创业企业,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制度;预审代办,模拟并联,大幅缩短审批流程,平均审批办理周期较企业预期提高近50%;项目特办,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建立项目指挥部制度,定人定企、集中办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跟踪督办,对工作联系单事项推进情况、对过时无回应的工单进行督办。


  除了优化营商环境,江宁经开区还增设了3个招商局,形成五大招商局与六大产业平台“5+6”招商体系。重建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制度,把招商实效与经济待遇、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相挂钩,并建立一个项目、一套档案、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盯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打造了强有力的招商队伍。


  在引进新项目的同时,强化对存量项目的跟踪和服务,两年盘活低效用地2297亩。通过外资、外联的并用,吸引全球资源的模式正加快实现由“零售”向“量贩”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江宁经开区还改变了招商引资的模式,主动上门、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打好招商引资主动战。依托上汽大众、长安马自达两大整车企业,已成功引入11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千亿产业集群。依托协鑫集团,吸引10余个智慧电力关联项目落户园区,累计总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国资民资并举,打造了300万平方米的功能载体,吸引轻资产项目落户发展。


  经过一系列“变身”,江宁经开区在2017年超额完成外资利用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保持了稳中提速的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内新注册项目27个,增资项目13个,合同利用外资14.6亿美元。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1个,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占全年目标的75.4%,位列江苏省开发区第三位。


  为了更好地强化投资促进工作,江宁经开区接下来将抓好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招商,把“做强优势产业、打造新增长点”作为工作重心。首先,大力推进蔚来汽车智能电子软硬件、泉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国机智骏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等绿色智能汽车产业项目,西门子电机、拓攻机器人、北方信息无人机等智能制造项目,腾讯云计算中心、安靠晶圆封装测试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项目尽快落位。


  其次,有效促进原有工业项目科技转型。江宁经开区充分利用省、市、区级经开区技术改造奖补政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引导等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加大力度推动生产线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统筹利用好经开区各板块载体资源,围绕科技产业项目、新型研发机构的引进,结合投资性公司、金融、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项目等多领域资源开展工作。在完成各项投资促进任务的同时,提升园区制造业品质,储备一批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成为江宁经开区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


  再次,江宁经开区还要做好企业服务。一方面,对区内重点企业和产业项目进行走访,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完善项目服务,促成项目早日投产、早日见效,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重点突破历史滞缓项目,对进展较慢的项目,紧密联系上门走访,全程跟踪项目进展。通过有效途径,与投资客商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和机制,为有效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打牢基础。(作者:晏澜菲)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23条新政 江苏打造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强磁场

    近日,江苏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若干政策意见》。这是《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江苏的落地。
    2017-04-24
  • 江苏2016年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居国内首位

    记者从江苏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省2016年实际使用外资达245 4亿美元,同比增长1 1%,规模位居国内首位。为打造吸引外资“强磁场”,江苏出台新政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强调内外资公平竞争、一视同仁。
    2017-04-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