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动出圈 有豫企获近亿融资 引发业界期待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07





  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和餐饮消费结构的调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消费需求旺盛,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河南省烘焙行业发展情况如何?作为食品生产大省,河南在冷冻、肉制品等领域诞生了一个个上市公司,为啥至今没有跑出一家烘焙类上市企业?


  近日,河南烘焙企业舌里获得近亿元的A轮融资。对于迟迟不见角逐IPO的河南烘焙行业来说,这无异是一个振奋的消息。


  河南一家烘焙企业获近亿元融资


  单品为王,重视研发,深耕渠道,这样的策略让河南的烘焙企业跑出一匹“黑马”。


  舌里,是一家在河南成立的主营轻食代餐和健康零食的企业。据舌里运营总监于培娜介绍,舌里品牌有6大产品系列100多款SKU,其中以全麦面包为主打品类,连续4年蝉联线上全麦面包品类销量第一,回购榜单位列第一。


  这家企业正在引起资本市场注意,并密集接到投行的调研。近日其获得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


  一家投行负责人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推荐该企业时认为,其轻量化的运营模式、年轻化的目标客户群体、连续几年攀升的营收数据,正是资本市场所看重的。


  于培娜也提到顾客“年轻化”这一亮点。据她介绍,截至目前该企业在线上全平台有6000万的用户,他们大多是80后到Z时代的消费群体。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该企业除了线上渠道外,也在布局和拓展线下零售渠道,同时在筹备设立生产工厂,此次融资完成后将推进工厂建设、强化研发实力。根据该企业计划,未来将深耕以全麦面包为核心的轻食赛道,向线上线下结合的品牌转型,从ODM向产销一体化转型。


  河南烘焙企业也曾想角逐IPO


  中国的烘焙产业历史中,前有元祖股份(603886)、桃李面包(603866)、广州酒家(603043)、麦趣尔(002719)、桂发祥(002820)、一鸣食品(605179)、立高食品(300973)等一众上市企业,后有虎头局渣打饼行、墨茉点心局等新中式烘焙品牌靠取悦年轻人获得融资。


  上市企业中的桃李面包和立高食品,是深化大单品的典型代表。


  在河南郑州市不少社区生鲜门店,有着桃李面包的身影。对于市民来说,桃李面包所供应的迷你牛角面包等其他产品,都没有其生产的经典面包具有吸引力。持续深化大单品也是立高食品的战略。其在2023年半年报中提到,下半年继续深化大单品战略,将公司资源调度优先向潜力大单品倾斜。


  作为烘焙食品生产大省,在冷冻、肉制品等领域诞生了一个个上市公司,为何迄今没有跑出一家烘焙类上市企业?


  这就不得不提到成立于2003年的好嘉利这一品牌。


  郑州好嘉利食品有限公司在诞生之后很快走向店面扩张之路,以规模化发展为上市做准备。


  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提到,好嘉利在诞生之后发展很扎实,在大约开到30家店时就开始有了上市的想法,在规模扩张和企业合规的道路上,好嘉利因贷款问题爆雷。


  2015年,好嘉利董事长王伟庆用一篇5000字公开信揭开公司资金链断裂困局:银行断贷后开始民间借贷,不到3年时间好嘉利民间借贷利息就高达7000多万元。


  王伟庆将这一结局归因为“自己错误的决策,高负债经营把公司带入了深渊”。


  “河南人做企业偏向稳健、保守,比如说好嘉利倒下去给河南干烘培的一帮企业,带来了一些深入的思考。”陈振杰评价说,如果踏踏实实做实业、做店面,做不主要受控于资本的规模化连锁,可能是烘焙企业的一条路。


  河南烘焙产业大而不强


  全国各省份烘焙企业数量排名中,河南以13659家企业排名第四,位于全国前列。虽然烘焙行业注册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四,然而,河南烘焙产业整体仍呈现“大而不强”的现状。


  天眼查数据显示,河南省烘焙企业中,97.22%的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0.43%。29.5%的企业是在一年内成立的,成立1~5年的企业占比为50.02%,成立15年以上的企业仅占0.21%。


  河南芭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志勇认为,传统烘焙食品赛道,技术入门不高,赛道拥挤,在面临国际品牌争抢渠道时,有着一定的突破难题。


  实际上,河南在发展烘焙产业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天然优势,作为烘焙行业重要原料的小麦,河南多年产量排名第一,且在食品工业领域有着多年的技术和人才积累。河南烘焙产业要突破眼前的瓶颈,需要利用好先天优势,研发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需要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打造全国性知名品牌。


  转自: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