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省国资系统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全力以赴拼经济、抢抓机遇谋发展,经济运行呈现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超额完成预定目标。截至3月末,41户省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速在全国省级监管企业中位居第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3%,增速位列全国第3位;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5%,增速位列全国第4位。
具体分析,一季度省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呈现4个方面特点。
一是整体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国资国企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深入实施资产优化、创利增效、降负债率三大攻坚工程,千方百计提升效益,省管企业“一利五率”实现“一降四提升”,整体资产负债率66.4%,保持在全国平均线以下。企业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普遍增强。其中,河南能源集团大力实施“提质量、调结构、树品牌、增效益”系列措施,其优质产品首次打入西南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单月利润连创历史新高;安钢集团全力推动降本增效,把24小时组织生产变为24小时组织降本,用“赛马机制”激励鞭策,不断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和市场创效能力,其安阳基地高炉烧结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创建厂以来最高记录;受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中欧班列开行列次大幅下降,中豫港务集团不断强化各业务板块经营管理,加大销售力度,降低业务成本,逆转实现净利润2937.61万元;中豫建投集团开展“外拓展、内挖潜”提效行动,建立全员、全要素、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成本费用管控机制,仅3月份就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4.38%。一季度,33户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同比大幅增加,并呈现逐月向好的态势。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面加速。今年以来,国资国企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千方百计抓项目,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方法,紧盯节点抓调度、攻坚破难抓协调,全力保障各项目重大节点压茬推进,展现了省管企业项目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截至3月底,省管企业259个在建项目,35个已达竣工验收条件,完成投资366.8亿元。其中,河南交投集团一季度完成沿黄高速武陟至济源段、沿大别山高速明港至鸡公山段等重点项目投资281亿元。河南水投集团加快推动引江济淮、贾鲁河综合治理、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一季度完成项目投资44.5亿元。河南铁建投集团持续推进济郑铁路濮阳至省界段、菏兰高铁河南段、雄商高铁河南段建设,一季度完成项目投资10亿元,投资拉动经济的引擎作用发挥明显。
三是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回升。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居民出行需求持续升温,交通运输行业强劲复苏。河南机场集团完成旅客吞吐量562.6万人次,同比增长97%;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3.6万人次,同比增长661.7%。河南铁建投集团所属城际铁路发送旅客124.6万人,同比增长86%。河南文旅投集团电影小镇客流达38.2万人次,较预期客流增长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73%。各企业乘势加力,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河南航投集团中原龙浩航空抢抓机遇,以拼抢的速度开辟郑州至印度新德里航线,并新增波音737-800和波音747-400远程宽体货机运力,使货运投送达8000公里以上,有力提高了货运效率。河南机场集团新引进比利时CHG航空,新增和恢复浦东、台北航线,调整加大了纽约、洛杉矶、布达佩斯、列日等航线班次。目前,共开通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28条,涉及26个国家地区的40个城市。河南交投集团加强新开通路线运营管理,通行费收入同比增长22.7%。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凸显。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今年以来,国资国企千方百计抓改革,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加快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一季度,省政府国资委在推进新一轮授权放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省管企业资产优化、创利增效和降低资产负债率攻坚方案。各省管企业依靠改革激活力,立足实际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平煤神马集团平宝公司全面实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公分为基础、计件为形式,单项工程计价竞争,无量可计岗位包岗计时浮动”的市场化薪酬分配体系,经营效益逐月刷出历史新高;该集团八矿更是喊出了“改革增收有方向、我们浑身有力量”的口号,使原煤产量和一体化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7%和57.02%,单季创出建矿以来的新高。豫信电科集团全级次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员签订“两书一协议”,首批选拔41名关键核心科技人才进行三年中长期激励,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推进纵深改革,季度实现利润总额2.88亿元,增幅达219%。省自然资源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43.8万元/人,同比提升147%。全面深入的改革措施推动了省管企业经济效益。(记者 栾姗 胡舒彤)
转自:河南日报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