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打造龙江玉米“黄金产业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06





  黑龙江省是玉米生产大省。近几年,黑龙江省从“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破题,拉长玉米产业链,从“原字号”到深加工,串起“黄金产业链”。当前,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带来“提质升级”的巨大挑战。应持续坚持玉米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打通玉米产业链中供应、土地、技术、销售的断点、难点,完善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夯实玉米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优化玉米育种技术。应着力保护和研发玉米种质资源,实行以科研院所为引领,种质公司为依托,多级政府为导向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以技术为保障,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共同发力,政府政策扶持的发展模式。二是普及数字技术及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在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实现数字信息网络覆盖。加大对农民网络应用相关培训,提升农民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打通玉米产业生产资料供给渠道。三是稳定生产资料供给价格。稳定玉米种子价格,组织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保证生产用原材料的供应与运输。四是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强化村集体、农民合作社、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的主体作用,可通过各种农民组织形式统一订购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降低农民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正常生产。


  科学配置玉米产业发展要素


  一是摸清底数。开展黑龙江省玉米适宜种植地区的土地摸排工作,建立土地台账,采取进农场、下村屯、入农户的形式,彻底摸清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的土地情况,摸清区域宜种品种,鼓励适宜地区适当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二是实行分区域施策。盘活不同区域土地优势,引入一地一议形式,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进行完善,向玉米优势产区适当倾斜,提升玉米品种多样性。三是合理配置人、财、物多种生产要素。以政策导向为引领,供给需求为动力,提升人、财、物的利用效率,解决我省玉米生产供给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提升玉米深加工技术水平


  一是着力提升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技术。引导玉米加工企业扩大对白酒、赖氨酸、氨基酸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引领打造龙江玉米深加工企业品牌。二是保证技术先进性。在如氨基酸、谷氨酸钠、黄原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引进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做好相关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厘清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及市场主要需求。重点打造创新生产技术(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培育技术人才,鼓励外来技术公司、人员入驻我省,打造数字技术全覆盖,鼓励科研院所技术实施落地。


  增加玉米产业收益


  一是龙江品牌发展与建设。加大力度打造龙江玉米品牌,建立玉米品牌入驻标准,发挥品牌传帮带作用,建立以大品牌带动小品牌的发展模式,完善品牌监管。二是解决产销不对称问题。由村集体、农民合作社、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统一订单,强化各种农民组织与小农户的合作共赢。着力提升本省高附加值玉米产品的销路问题,在信息、物流、仓储等环节给予支持。三是解决收益分配问题。多级政府联动,提升组织保障能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解决我省玉米产业收益分配的核心问题。测算玉米产业各环节的整体收益情况和承担风险,平衡生产者、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利润,保障黑龙江省玉米产业良性发展。


  优化玉米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因地、因时制宜出台黑龙江省相关政策,对开拓市场承担风险给予政策鼓励,做到政策引领、政策扶持、政策贯穿产业始终。二是强化玉米政策作用。进一步细化玉米价格支持政策的分配原则,调整对玉米优势产区的支持补贴力度,调动玉米生产者的积极性。调整对玉米加工企业的补贴方式,着力提升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生产活力。三是深化玉米产业发展组织保障。政策制定应进一步深化对玉米种质资源的开发、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创新、玉米销售企业发展的组织保障,畅通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内联动机制,着力打通产业内断点、堵点。四是建立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实时对玉米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市场、玉米产业的变动情况,强化对政策效果的反馈,建立多级政府效果反馈机制,提升政策的灵活性,最大限度保障我省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转自: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