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湖南省发改委获悉,计划投资150亿元的湖南省首个拥有自主品牌的“世冠”新能源汽车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已落户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该项目的落户将为长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改写湖南新能源汽车无自主品牌的现状。
新能源汽车“长沙样板”
湖南省副省长何报翔指出,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构建“制造强省”,围绕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节能环保、提质增效为中心,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着力形成和巩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竞争高地,精心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有行业地位的产业集群、产业高地、领军企业和核心品牌,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据了解,湖南不仅有长沙众泰、中车时代、长沙比亚迪等十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还有妙盛动力、长沙科力远、湘潭银河、中国中车时代电气等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企业,在整车制造、电机电控研发和电池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中国中车、众泰、比亚迪都是引进的合资技术企业,并非湖南本土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世冠汽车”的诞生改写了湖南新能源汽车无自主品牌的现状。
“世冠汽车”董事长郭运斌表示,“世冠汽车”项目包含一个自主品牌新能源整车公司、两个研究运营平台以及一个核心零部件企业集团,预计总投资达150亿元,分两期实施。“世冠汽车”将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技术、项目、资金等优势,结合长沙产业基础及配套设施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果快速产业化,形成以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为核心,新能源整车创新营销为龙头,内容完整、人才聚集、发展稳定、产业链协同的产业体系,为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长沙样板”。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忠雄向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创业、科技创新业态方兴未艾,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正加速推进。“世冠汽车”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符合国家绿色产业发展政策,是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对于推动长沙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长沙正站在“过万亿、再出发”的新起点,要以优质的省会城市资源、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发展。胡忠雄要求,宁乡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聚焦发展目标,列出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强化建设保障,共同将项目打造为长沙智能制造发展的典范,携手建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产业链带动经济良性发展
当前,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抢抓窗口期,抢占制高点,抢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此引领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戴中亚表示,本次“世冠汽车”总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是宁乡乃至长沙市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又一重大成果,园区将对接优质的省会城市资源,以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服务项目发展,加速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2017年,湖南生产新能源汽车50753辆,同比增长19.5%,产量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的6.4%。湖南拥有十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300多家规模汽车工业企业,拥有全国产品最齐全的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初步形成了包括整车、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电机电控、充电桩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呈现出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及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新产业生态。
2017年11月,在长沙举行的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湖南省发布了101个汽车产业招商项目,总投资额达3336.20亿元。其中,新能源及电动汽车类项目26个,总投资额为1050.09亿元。由此可见,长沙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项目签约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此次“世冠汽车”落户宁乡,标志着湖南新能源汽车迎来了首个自主品牌,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将使宁乡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为长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启新天地。
谈到湖南湘江新区未来如何引领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新兴产业发展,长沙市委常委、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迎春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湘江新区发起设立了7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和重大战略项目投资基金。未来,将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撬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破解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融资难题,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深根发芽,扶持中小企业迅速壮大。将在湘江新区逐渐建成一批技术领先、资源富集、功能完备、产能稳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促进地方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依托企业群体的经济技术实力,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促进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的聚合效应,从而形成高端、规范、开放、可复制、易推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成为激发湖南湘江新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活力的重要引擎。(记者 谢作钦 见习见者 肖梓涵)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